嶗山區、黃島區、城陽區和各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市直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
加快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措施。當前,我市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條件已基本具備。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必須站在推進現代農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統一思想認識,把握有利時機,采取扎實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二、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基礎,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二)總體目標。到2012年,全市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15年,全市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30%以上。
(三)基本原則。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轉和收益等權利。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二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引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充分尊重農戶的主體地位,不得采取強制手段和行政命令強迫流轉,流轉價格由流轉雙方協商確定,流轉收益歸轉出戶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政策激勵、有效服務、規范管理,積極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提高流轉土地的經濟效益。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社會保障狀況,分類指導,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序推進。
三、創新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是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和條件。
(一)搞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是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基礎和前提。要妥善解決二輪土地延包工作的遺留問題,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2011年底前,各區市要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換發、補發工作,確保承包合同、證書、地塊、面積“四到戶”。
(二)創新土地流轉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委托代理制。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協調和中介服務作用,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由農戶簽訂
委托書,授權委托村集體代理土地流轉事宜,提高土地流轉效率。二是積極推進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或對外發包、租賃、股份合作經營,土地收益實行按股保底分紅。三是積極探索試行土地信托制。有條件的鎮(街道),可組建土地銀行或土地信托中心,接受農民自愿“存”入的土地(經營權),支付相應“利息”,再將土地(經營權)“貸”給有需求的經營主體。
(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有形市場。各鎮(街道)要進一步強化功能,加強土地流轉的指導和服務。各區市要建立相應的服務平臺,開展供求信息發布、土地流轉儲備、委托流轉等服務。2011年內,五市要各選擇2至3處、三區各選擇1處有條件的鎮(街道)建立有固定交易場所的土地流轉市場。
(四)加強土地流轉價格指導,保護農民土地收益。各區市要根據不同產業和不同片區制定好指導價,形成農村土地流轉價格自然增長機制,保護農民土地收益。
(五)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化管理。全面實行流轉管理的合同制和備案制,完善流轉登記和檔案資料的信息化管理。健全土地流轉糾紛調處機制,2011年底前,各區市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
糾紛調解仲裁法》的規定,設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依法開展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的調解仲裁工作。仲裁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四、培育多種市場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各級要大力培育土地規模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模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一)專業大戶模式。專業大戶模式是當前土地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要積極引導農村的科技戶、種田能手或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自然人,通過租賃和轉包的方式受讓農戶流轉出的土地,開展規模經營。
(二)家庭農場模式。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通過租賃和轉包等形式受讓農戶流轉出的土地,并依法取得法人資格,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新型經營組織。家庭農場是一種新型的現代農業發展主體,也是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一種重要模式。要積極引導農村的科技戶興辦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升級。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土地規模經營的重要形式。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加快發展“生產在戶,服務在社”的規模經營發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產業規模大、產品競爭力強、品牌信譽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合作社發展活力和帶動農戶的能力。
(四)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鼓勵和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行規模化經營。入股土地統一整治后,可以由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也可以采取租賃和股份合作經營等方式,吸引本村和外地的專業大戶、種植能手、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投資經營土地,對流轉收益按股實行保底分紅。
(五)委托經營模式。鼓勵和支持農戶將所承包的耕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合作社經營,在農資采購、農事操作、技術措施和產品銷售等方面實行委托管理,經營效益按委托協議據實返還農戶。
(六)農業龍頭企業辦基地模式。允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租賃方式流轉農戶承包地,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領辦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大宗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民增收。
五、加大對適度規模經營的引導扶持力度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鼓勵和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種田大戶興辦家庭農場;支持區市、鎮(街道)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開展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指導服務;鼓勵土地流轉機制創新。具體補助或獎勵辦法由市農委會同市財政局制定。各區市財政每年也應安排一定額度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專項扶持資金。
(二)加大項目扶持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整合各類支農項目優先扶持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基地等規模經營主體。規模經營主體優先承擔財政、農業、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安排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低產田改造、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測土配方施肥和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推廣等各級基建類和財政專項補助項目。
(三)落實農業生產配套用地政策。對流轉期限3年以上、流轉合同規范、規模經營面積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基地等規模經營主體,允許其按經營土地面積3%以內的比例(但最多不超過20畝),安排附屬設施用地,主要用于: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倉庫用地,硬化晾曬場、生物質肥料生產場地、符合“農村道路”規定的道路等用地。其用地由經營者申請,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組織申報,區市農業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進行審核,符合規定的,由區市政府批復同意,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具體監督實施。附屬設施占用耕地的,由經營者按照“占一補一”要求負責補充占用的耕地。區市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土地變更調查、登記和臺帳管理;農業部門要做好
土地承包合同變更和流轉合同備案、登記工作。
(四)強化金融支持。農村金融機構要把規模經營主體作為信貸支持“三農”的重點,盡量滿足經營者的資金需求,對實力強、資信好的規模經營主體,在信貸支持上要給予傾斜。要積極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業生產管理設施經營權等
抵押貸款的辦法。各區市要加快推進
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建設,有效解決農民的融資難問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和創辦農村資金互助社。鼓勵開展以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主體為服務對象的涉農保險業務。探索建立保險公司與農村金融機構政策互補、風險共擔的互動機制,解決土地規模經營主體“貸款難”問題。
六、加強對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工作的領導
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事關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作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明確目標任務,落實政策措施,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取得實效。
(一)加強協調配合。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做好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指導、協調、服務和規范工作,財政部門要協調落實支持規模經營的資金,國土資源部門要指導幫助規模經營主體落實配套用地,農工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融、工商、信訪等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密切配合,制定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共同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
(二)加強統籌規劃。把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相結合,打造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建設高水平的規模農業基地。與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相結合,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吸引規模經營主體投資農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基地。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加快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規模經營主體與農業龍頭企業對接,提升農產品品質,拓寬銷售渠道,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三)加強改革創新。對已遷入城鎮定居,且有穩定職業和固定住所的農民,可開展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城鎮社會保障、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及其房屋產權換城鎮社區住房試點。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
(四) 加強指導服務。堅持典型引路,加強示范引導,加大宣傳力度,消除農民群眾對土地流轉的疑慮。注重調查研究,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和群眾創造的新經驗,幫助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持續健康發展。
青島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