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1992〕6號 1992年3月28日)
各有試點任務的省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國務院有試點任務的部、委、總公司清產核資領導小組:
現將《清產核資辦法》(試行)印發給你們,在一期試點工作中試行。在試行中有什么問題和建議,請及時上報。
附件清產核資辦法(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七中全會和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清產核資的建議和決議,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清產核資是指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清產核資,核實國有資金,摸清國有資產“家底”的工作。
第三條 清產核資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國有資產狀況不清、管理混亂、資產閑置浪費和被侵占流失等問題,確立國有資產產權管理關系,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建立與有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奠立基礎。
第四條 清產核資的范圍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軍隊、武警等;以及上述各企業、單位投資或舉辦的國內合營、聯營、集體和其他等企業、單位(以下簡稱“企業、單位”)。
鄉鎮企業、供銷社、農村信用社、輕工系統中的集體企業,只進行資產清查登記,有關所有權界定和國有資金核實等工作,放在清產核資以后,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組織進行。
對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要清查中方原投資的國家股份或國有資本金數額及其增殖部分。
境外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另作部署。
第五條 清產核資工作的內容是:清查資產狀況,界定資產所有權,重估資產價值,核實國有資金占用量,核定國有資本金總額和登記國有資產產權。
第六條 清產核資第一期試點的資產盤存時間點定為1992年3月31日24時。
第二章 資產清查
第七條 資產清查是指對企業、單位占有的各類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專項資產、無形資產、企業留成外匯額度、長期投資和在建工程等)進行全面的清查、登記;對所占用的各項國有資金(包括固定資金、流動資金、專項資金等)及
債權和
債務進行全面核對查實。
通過資產清查,在摸清企業、單位“家底”過程中,對管理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逐步解決,保衛國有資產的完整。
第八條 固定資產清查的范圍包括用國家基建撥款、基建
借款、專用撥款、專項借款、專用基金(更新改造資金、利潤留成、承包收入等)、稅前(后)還貸資金、其它單位投資購建,或通過無償調入、或接受捐贈、或融資租賃等形成的各種房屋、建筑物、構建物、機器設備、儀表儀器、工具用具和土地等。
固定資產登記的內容包括固定資產原值、凈值、已提折舊額;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待報廢固定資產的數額;固定資產的技術狀態和水平以及損失、待核銷數額等。
對房屋、建筑物、場院、職工宿舍等占用的土地要進行清查。
出租的固定資產由出租方負責清查,并將清查結果與租入方進行核對后,登記入帳。
對貸出(含借給集體所有制單位)和未按規定手續批準轉讓出去的資產,要認真清理收回或補辦手續。
對清查出的各項盤盈(含帳外)固定資產,要認真查明原因,按規定計價入帳。
經過清查后的各項固定資產,要按國家制訂的資產并區別固定資產的用途(指生產性或非生產性)和使用情況(指在用、未使用或不需用等)進行重新登記,建立健全實物帳卡。
對清查出的各項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資產,要查明購建日期、使用時間、技術狀況和主要參數等,要按調撥(其價值轉入受撥單位)、轉生產用、出售、待報廢等處理性質登記。
第九條 流動資產清查、核實的范圍和內容包括各種原輔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專用工具、在產品、半成品、備品備件、產成品、待處理流動資產,以及在途、外存、外借、代保管或
委托加工的物資(商品)和應收票據、現金、銀行存款(含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外匯存款、特種儲備等。
各企業、單位都要認真組織清倉查庫,對各項流動資產,要查明原因,組織相應的技術鑒定,提出處理意見報告。
對于長期借出未收回的流動資產,要查明原因,及時收回或按規定作價轉讓。
代保管物資由代保管單位負責清查,并將清查結果報托管單位,列入托管單位資產總值之中。
對在港口、碼頭、車站、機場等地存放的超過規定領取期限的無法交付貨物,由保管單位進行清查登記,并按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條 專項資產清查的范圍和內容包括專項工程、專項物資、專項存款、有價證券,以及專用基金往來等。對專項資產要進行全面登記、核實,查明基本情況。
第十一條 無形資產清查的范圍和內容包括已經入帳的各項專利權、商標權、特許權、版權、商譽等,對按規定應計價入帳而沒有入帳的無形資產也要進行必要的清查,核實,按規定計價入帳。
第十二條 長期投資清查的范圍和內容包括以資金、設備、技術、物資、土地等對其它單位的投資、合資、入股、參股的股權或資本金份額等各項資產。對長期投資要認真查明管理情況和投資效益,明確產權關系。
第十三條 在建工程清查的范圍和內容包括在建或停緩建的國家基本建設、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完工未交付使用(包括試車)、交付使用未驗收入帳等工程項目。對在建工程要由建設單位負責查清項目、投資總額和管理狀況。
第十四條 對待攤或預提費用、未彌補虧損、未交稅金、流動資產盤盈或盤虧、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資金超支或掛帳、工資基金和福利基金或獎勵基金超支等都要進行全面的清查。對于各種盤虧損失、掛帳資金必須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對違反規定的職工借款要認真清理收回。
第十五條 資產清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清查工作要依靠群眾,發動廣大職工、干部,對全部資產,包括帳內外、庫內外、地上地下、車間內外、廠(公司、店)區內外,都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查。在清查中要把實物盤點同核查帳務結合起來,把清理資金占用同核查資金來源結合起來。即全面清點品種、規格、型號、數量,以物對帳,以帳查物,查清資產來源、去向和管理情況,做到見物就點,是帳就清,對帳物不清的資產要進行追憶、查找,不留死角,不打埋伏,不重不漏。
(二)清查工作在企業、單位自查的基礎上,由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和上級清產核資辦公室組織抽查。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和省、地、市、縣各級人民政府清產核資辦公室對所屬企業、單位組織的抽查面不得低于40%。
(三)企業、單位要將資產清查結果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清產核資統計報表格式及資產目錄填報報表,并按規定時間上報主管部門。
第三章 所有權界定
第十六條 所有權界定是指對企業、單位占有、使用應屬國有的資產依法確認所有權的法律行為。
通過所有權界定,劃清資產所有權的歸屬關系,把應屬國家所有的資產,都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范圍。
第十七條 各類企業及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所有權界定,按照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資綜發〔1991〕23號)制定的《企業國有資產所有權界定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和其他有關法規執行。其他領域的國有資產所有權界定在國家未作出新的規定之前,可參照“暫行規定”和有關法規執行。
沒有法律依據歸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的資產均屬國有資產。
第十八條 在所有權界定中,對于因情況復雜,一時難以確定其產權關系的資產,可作為“待界定資產”單獨登記。“待界定資產”在未依法明確所有權歸屬之前,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擅自處置和轉移。
第十九條 清產核資中所有權界定工作,由企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具體組織進行。按財務隸屬關系對已界定清楚的國有資產經同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認定后,按統一制定的統計表格進行分類統計,并由企業、單位的主管部門審核匯總,報本級政府清產核資辦公室批準。
第二十條 在所有權界定工作中,如對界定結果有爭議或發生產權糾紛,由同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法規進行仲裁。仲裁后如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或對
仲裁結果不服的,可按法律程序申請復議,直至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章 資產價值重估
第二十一條 資產價值重估是指企業、單位對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主要固定資產進行價值重新估價。
通過資產價值重估,促使企業、單位正確反映國有資產的價值量,正確核算生產成本,逐步實現資產的足額補償,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并為建立以資本金效益考核和評價企業經營成果的國有資產管理方法奠定基礎。
第二十二條 在清產核資中,企業和經同級財政批準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要組織進行資產價值重估工作。
凡屬下列企業、單位不進行資產價值重估:
(一)純行政、事業單位(非企業化管理);
(二)中外合資企業;
(三)非全民所有制為主的國內合資、聯營、集體和其它等企業,也暫不進行資產價值重估。
第二十三條 清產核資中企業、單位的資產價值重估范圍:
1990年以前(含1990)購建形成的主要固定資產要進行價值重估。
下列資產除另有規定外不進行價值重估:
(一)1991年以后(含1991年)購建或形成的固定資產;
(二)土地;
(三)按國家有關規定屬于限制使用、淘汰和待處理、待報廢的固定資產;
(四)租入的固定資產(含融資租賃);
(五)已提足折舊逾齡的固定資產;
(六)引進設備(含購進的二手進口設備)形成的固定資產;
(七)由于產權變動按國家規定已進行過評估的資產;
(八)在建工程和已守工未交付使用(包括試車)的固定資產;
(九)無形資產、流動資產、專項資產和其它資產。
第二十四條 資產價值重估工作,由企業、單位根據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制定的《清產核資價值重估統一標準目錄》進行。重估的方法:
(一)對以國家實行指令性和指導性價格的通用標準產品,購建或形成的固定資產,采用“現行基本價格法”。根據1984年、1990年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指令性和指導性價格,確定資產的重估價格。
(二)對實行價格多軌制和價格已經放開的產品,購建或形成的固定資產,采用“物價指數法”。即以各類產品(設備)1990年價格分別較不同年份(1984~1989)價格的上升指數為基礎,并考慮技術狀況等因素,確定各類資產重估價值的增長系數。1983年以前(含1983年)購建的資產,以原帳面價值乘1990年比1984年的價格指數。
(三)對少量特殊的、價值量較大的非標準設備或企業自制無價的非標準設備和經過多次技術改造后的設備,可采用“重置成本法”進行估價。
第二十五條 資產價值重估工作由各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辦公室(或小組)組織有關專業技術、設備管理和財會人員參加的專門重估小組進行。對資產價值重估工作,要嚴格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執行,不得任意多估或少估。
第二十六條 在重估基礎工作結束后,各企業、單位要提出“資產價值重估工作報告”,列出資產重估項目清冊,由法定代表人(
企業法人)審查
簽字后上報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小組)。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小組)按照國家規定的政策和方法,對所屬企業、單位的資產價值重估結果認真審查,審查不合格或有疑問的,退回原企業、單位限期更正。審查合格的,將所屬企業、單位的資產價值重估結果和審查意見匯總后報由同級財政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共同進行確認。經確認后報同級政府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批準。
第二十七條 資產價值重估的結果經批準后,統一按國家新確定的固定資產標準進行資產分類管理。即:工交企業單位價值的規定限額為1000元、1500元、2000元以上,商貿、金融企業分別為500元、800元、10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固定資產。
第二十八條 企業、單位的資產價值重估結果經批準后,根據國家統一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按重估價值調整資產帳面價值,填報清產核資統計表和財務報表。
第五章 資金核實
第二十九條 國有資金核實是指對企業、單位占用的全部國有資產價值總量進行重新核實。
第三十條 經過資產清查、界定、重估的各企業、單位,必須按清查、界定、重估后的國有資產價值量重新核實占用的各項國有資金。
第三十一條 資產清查中,查出的各項資產盤盈(包括帳外資產)或盤虧、資金損失或掛帳等,要按現行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相應處理。
由于政策性和歷史性原因造成的各項資金損失或掛帳,按現行規定企業、單位難以處理的,報同級財政部門和銀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查后,待清產核資后期由國家制定統一政策進行處理。
第三十二條 國有資產產權定量界定經批準以后,對于新入帳或因產權關系改變,需增加或減少的資產,要相應增加或調減有關資產和基金帳戶。
第三十三條 資產價值重估經批準后,企業、單位對固定資產重估后增加的價值,要依據國家有關會計制度規定調整帳目,并按國家批準的固定資產重估價值和合理的折舊率,計提折舊。
第三十四條 資金核實工作由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辦公室(小組)組織進行。各企業、單位對國有資金核實的結果,要按統一要求寫出書面報告,填制規定的報表,由企業、單位法定代表人簽字經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小組)審查同意,并經同級財政、銀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確認后,報同級政府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核準。
第三十五條 企業和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國有資金經核準后,即以核準后當年的固定基金、流動基金、更新改造基金余額及專用基金中用于長期投資之和,核定為企業的國有資本金。
企業和實行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國有資本金以及其他國家資金占用情況經重新核定后,即作為國家評價和考核企業經營國有資產成果的基數,并作為確定法定用于承擔
民事責任的注冊資本金的依據,由企業、單位向同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辦理國有資產產權登記。
第六章 國有資產產權登記
第三十六條 國有資產產權登記是指國家對應屬全民所有的國有資產進行產權登記,取得所有權憑證和確認企業、單位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經營權的法律行為,以促進保證國家所有權和落實企業經營權。
第三十七條 清產核資中的國家資產產權登記工作由各級清產核資辦公室會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具體組織實施。
第三十八條 進行清產核資的企業、單位,對經定量核實的國家資金占用量和核定的國有資本金,在本級政府清產核資辦公室審查批準后,應按照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發出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試行辦法》中的規定,在一個月內向同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進行產權登記。
第三十九條 企業、單位進行產權登記后,由同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核批準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表》,作為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工商登記的有效資信證明文件。
第四十條 屬于國家所有的土地、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產權登記,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對境外國有資產,應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結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令,辦理確定所有權歸屬的法律手續,其產權登記,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章 工作步驟與方法
第四十一條 清產核資工作按照“充分準備,統一部署,集中力量,分步實施”的工作原則,分為前期準備和試點,全面實施,工作總結三個階段進行。
第四十二條 前期準備和試點階段。主要任務是調查研究,擬定方案、辦法,組織試點,進行各項基礎準備工作。清產核資試點擬分兩個步驟進行:
(一)1992年進行小范圍試點。即在部分地區和在國務院所屬少數部門中選擇若干個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初步試點,總結和積累經驗。不進行清產核資試行的企業、單位,以清產核資全面開展前,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先按帳面情況進行定性界定和產權登記工作。
(二)1993年進一步擴大試點。即國務院所屬有關部門各選擇若干個直屬企業、集團公司進行試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各選擇部分市(縣、區)和若干直屬企業進行試點,并結合各自特點,根據本辦法所確定原則研究制訂地方和部門的清產核資實施辦法或清產核資實施細則。
純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查登記工作在1993年全面鋪開。
第四十三條 全面實施階段。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清產核資的決定》和國務院發布的《清產核資辦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清產核資工作。
第四十四條 工作總結階段。主要是對各個企業、單位和各地區、部門的清產核資工作進行檢查總結和進行統計數據匯總、分析工作。
第四十五條 企業、單位在國有產權登記之后,對本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按統一要求進行全面總結,并將總結報告報送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要對所屬企業、單位的各項清產核資工作進行嚴格審查。
審查的內容是:
(一)已認真完成清產核資的各項工作內容,各有關部門的審批手續齊備。
(二)對各種閑置資產和積壓物資進行登記填卡并積極處理和利用。
(三)認真進行了國有資產所有權界定,對“待界定資產”已單獨記帳,妥善管理;對沒有法律依據歸集體、個人或外國政府、法人、公民所有的資產,已收歸國有;對擅自將國有資產轉移為集體資產或化公為私的,已查清責任收歸國有;對有爭議的所有權糾紛已進行處理或已移交有關部門處理。
(四)對資產盤盈、盤虧、資金損失或掛帳,按國家規定進行了相應處理或制定了得到有關部門批準同意的處理方案。
(五)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清產核資統計報表格式及資產目錄填制各類報表,準確,內容完整,報送及時。
(六)經過清產核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了相應的資產管理責任制度。
第四十六條 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審查通過后,由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辦理審批手續。對審查不合格的企業、單位要針對問題限期糾正。
第四十七條 各級主管部門清產核資辦公室在所屬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結束后,要對本部門的清產核資工作進行全面總結,總結報告報送同級政府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未成立領導小組的報送清產核資辦公室)。省、市和中央部門的總結,報送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對全國清產核資工作作出總結,上報黨中央、國務院。
第八章 組織與領導
第四十八條 清產核資工作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按企業、單位隸屬關系,分經分系統有組織地進行。
第四十九條 國務院成立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組織全國的清產核資工作。下設“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為日常辦事機構。辦公室從國家計委、國務院生產辦、財政部、有關銀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
第五十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以及市(地)縣以上人民政府成立本級政府的清產核資領導小組,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下設辦公室,領導和組織本地區的清產核資工作。
第五十一條 國務院各部門成立清產核資領導小組,由部、委、局領導負責,領導和組織本系統的清產核資工作。
第五十二條 各企業、單位要成立清產核資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由主要領導負責,具體組織本企業、本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
第五十三條 財政駐廠員、信貸專管員等,要積極參與企業、單位的清產核資工作,協助企業、單位嚴格按國家規定做好有關工作。
第九章 紀律與獎懲
第五十四條 在開展清產核資工作中,各企業、單位、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要切實加強領導,嚴格執行清產核資的各項規定。清產核資工作人員守則由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另行制定。
第五十五條 對于在清產核資中維護公有制財產,作出突出成績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經給予表彰和獎勵。表彰辦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六條 對清產核資中發現的由于失職、瀆職,造成管理混亂,帳物不符,帳帳不符,“家底”和財產關系嚴重不清,丟失浪費嚴重的,要查明原因,根據情節輕重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者的行政責任。對于以各種手段侵犯國家財產及權利的行為,化大公為小公、化公為私、逃避產權管理和監督、低價變賣、轉移國家資產以及貪污盜竊的,依法進行懲處。
第五十七條 在清產核資中,有意隱瞞不報、弄虛作假,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給國家財產造成各種損失的,必須追究有關領導和當事者的行政責任;觸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門依法懲處。
第五十八條 對于在清產核資工作中,違反工作紀律的單位和個人,根據情節由同級政府或有關部門給予行政紀律處分。
第十章 附則
第五十九條 各部門、各地區的清產核資工作均須遵照本辦法的規定執行。
第六十條 在這次清產核資工作中涉及的有關問題,除本辦法有特殊規定外,均按現行的國家規定執行。
第六十一條 這次清產核資的經費,按財政體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別負擔;企業的清產核資費用在企業管理費等有關科目中列支;部分專項費用,由中央財政專項開支。
第六十二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國務院各部門可在本辦法的基礎上制定地方實施辦法和部門實施細則。地方實施辦法和部門實施細則,報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備案。
第六十三條 軍隊的清產核資辦法由中央軍委另行制定。
第六十四條 資源性資產的清產核資辦法另行制定。
第六十五條 本辦法由國務院清產核資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解釋。
第六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