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應訴工作規則》本月起實施 首次明確———
本報訊 民告官,被告席上卻難得一見“官家”身影。為避免此類現象,本月起實施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應訴工作規則》明確規定:以市政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出庭人員中應當至少有1人是應訴承辦單λ的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
市政府應訴有兩類應訴承辦單λ
市政府近日印發《北京市人民政府行政應訴工作規則》。規則中明確,市政府的行政應訴工作,由市政府法制辦統一組織、協調和監督,市政府各部門按照此規則執行。因市政府直接作出或者以市政府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實施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市政府相關部門為應訴承辦單λ;因行政復議事項引起的以市政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市政府法制辦為應訴承辦單λ。
訴訟代理人中須有政府工作人員
“規則”中最大的亮點,當屬明確規定市政府可以委托1至2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代為訴訟,但受委托的訴訟代理人中應當至少有1人是應訴承辦單λ的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并要求市政府法制辦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的應訴通知書和起訴狀副本的當日向應訴承辦單λ出具答辯通知書,轉送應訴通知書和起訴狀副本等材料,并進行案件登記。應訴承辦單λ應當在收到答辯通知書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材料報送市政府法制辦。訴訟代理人的授權委托書由市長署名、加蓋市政府印章。
一直以來,“民告官”案件中,坐在被告席上的多是政府部門的代理律師或者政府部門內部法務人員。由于代理律師并非相關工作人員,往往只能局限于法律層面,以技術手段解決問題,而很難真正觸及實際問題。
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正逐步實施
據悉,為改變上述現象,促進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北京市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動行政機關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行政審判案件,并已逐步探索實施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2011年起,平谷區積極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實施第一年,行政機關負責人在行政訴訟中出庭應訴比例便由原來的不到1%上升到近47%,在減少涉訴信訪以及推動依法行政方面成效明顯。2013年3月8日,西城區區長王少峰也出現在了一起因房屋征收而引發的案件的被告席上。他在庭審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政府負責人要敢于面對法律,面對群眾。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代理案件,有利于促進政府依法行政、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2010年)
2010-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決定
2010-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08修訂)
2008-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法蘭西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8-04-24各級地方人民檢察署組織通則[失效]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葡萄牙文本的決定
1993-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關于對礦山企業審批和發證程序問題的答復
1993-05-24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2002)
2002-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賣房等行為是否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予以處罰的答復
1991-05-2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1986-12-0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2-11-1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
1989-04-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國務院提請審議授權深圳市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和規章的議案的決定
1989-04-04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議案和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人選辦法
1988-03-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長江南京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的決定
1986-01-20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1996-07-0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1997-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
2000-04-29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自然災害救助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快遞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
2013-08-09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山東省煙臺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3-07-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減災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