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周刊刊載文章稱,中國基層法院正在面臨“民告官”案件大幅增長的訴訟壓力,行政案件呈持續上升態勢。有的省市基層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就比上年翻了一番,有的基層法院甚至增長了200%。而自從1989年中國頒布
行政訴訟法至今,中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案件已經超過一百多萬件。
????文章指出,行政訴訟案件社會影響大,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大。既要依法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又不犧牲行政管理秩序,法院常常左右為難。比如,一些“民告官”的重大環保案件,依法應該判政府部門敗訴,但判了也執行不了,地方財政無力賠償農民;不判政府部門敗訴,又何談保護公民權益?還極易導致社會的不穩定,造成涉法集訪和群體事件。面對這種兩難選擇,法院只能選擇“硬判”,但結果往往是“案結事不了”——或者政府勝訴百姓鬧事,或者政府敗訴執行不了。
????接受采訪的
法官普遍表示,地方政府對行政案件的干預不同程度存在。輕者表現為批條子,嚴重的甚至直接抓走當事人。個別法院領導因此怕工作搞不好添“亂子”、得罪政府少“票子”、失去選票丟“帽子”,在行政案件中只有屈服于壓力。
????此外,當前行政
案件審理中遇到的法律適用問題多,常常讓法官覺得“無法可依”和進退兩難。一是法律沒有規定的內容。例如,在征地
安置補償中,“空掛戶”怎么認定?“城中村”居民如何補償?“前三年的平均產值”怎么認定?又如在
工傷認定行政案件中,事實
勞動關系如何認定,以及與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如何掛鉤等問題,法律均沒有明確規定。以至法官在審理這些案件時感到“于法無據”;
????二是已有的法律規定比較原則,抽象,可操作性差。例如,對于哪些應當認定為工傷、哪些不應當認定為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只有兩條,無法應對現實社會的千奇百怪的工傷認定情形;
????三是已有的法律規定表現出了嚴重的滯后性。比如有關征地安置補償標準明顯偏低,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將之作為判案的依據,很難取得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結果是“官了民不了”或“民了官不了”;但如果不作為判案的依據,很顯然違法且無法下判,人民法院面臨兩難境地。
????“民告官”案大幅增長背后有復雜利益沖突????
????文章說,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民告官”案件的大幅上升,一方面表明群眾的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制觀念持續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不適當使用,使得在社會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情況下,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有的因基層政府不當行政而演變為“官民矛盾”。
????接受《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指出,行政權力是最動態的、容易被濫用的一項國家權力。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實質是制約和規范行政權力。在當前中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必須制約和規范行政權力,促進政府依法行政,避免政府因濫用權力陷入“引火燒身”的窘境,并進一步發揮行政審判在保護公民權益、協調官民關系、化解官民矛盾上的特殊作用。
????文章說,因農村土地征收、城市
房屋拆遷補償、社會保障和企業改制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行政訴訟”近年成倍增加,甚至占到一些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20%以上,這已成為當前“民告官”案件的新趨勢。由于共同的利益,退休職工、下崗職工、失地農民、拆遷戶等人群聚集為一個個團體,通過法律手段“集體維權”。原告人數往往成百上千,以10多個村社的農民或整個工廠職工為原告的案件也屢見不鮮。這類案件涉及人數眾多,事關群眾切身利益,處理難度極大,一旦處置不當極易造成巨大社會影響。 #p#分頁標題#e#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秋云說,當前社會矛盾的焦點越來越帶有鮮明具體的經濟目的和利益指向,屬于同一階層的社會群體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共同行動,呈現出“抱團”的特征和組織化傾向。群體性訴訟幾乎都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利益個體自發組織起來,通過集體行動,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障。
????2003年,陜北油區當地政府完成對油井三權(產權、經營管理權、收益權)的回收工作,涉及1000多家民營企業。一批“油老板”對此強烈不滿,在不斷上訪的同時,組成了律師團,并于2005年5月提請行政訴訟,狀告
陜西省、市、縣三級政府。最終,法院沒有受理此案。法學界人士指出,陜北油田糾紛實質是利益沖突,由利益沖突而導致官民雙方的對立,化解矛盾的難度很大,這是當前“民告官”案件的一個普遍特點。
????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張俊文認為,行政訴訟折射的是改革中的各種利益矛盾,比如城市拆遷、農村土地征用、社會保障等領域占行政案件總數的30%~40%,說明這些領域給老百姓的合法權益造成較大的影響,才會引發大量的行政訴訟。
????他說,現在老百姓的法制意識和權利意識都很強,只要是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事情,往往會寸步不讓;在走司法途徑之前,行政糾紛大多都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層層協調和處理,群眾也經過了多次的上訪,往往是到官民矛盾已不可調和的情況下才提起行政訴訟。而此時,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已經形成。
????文章分析稱,利益沖突的背景導致了行政案件判決后
上訴率較高,特別是百姓一旦敗訴,往往群情激昂,認為判決不公,要將官司打到底。據統計,“民告官”上訴案件占結案總數的30%左右,案件審判效率低,一般都要經過兩個月以上的訴訟后才能裁判。有的案件拖上兩三年也難以結案。??????
????以柔性手段鈍化官民矛盾
文章說,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民告官”案件的大幅上升,一方面表明群眾的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制觀念持續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不適當使用,使得在社會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情況下,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有的因基層政府不當行政而演變為“官民矛盾”。
????文章指出,行政訴訟是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檢驗,但基層干部卻普遍對“民告官”案件抱一種“無所謂”的漠視態度。行政首長(包括正副職負責人)在行政案件中直接出庭應訴的極少,一般多為臨時委托律師或指定普通工作人員出庭,而事后聽取匯報了事。行政機關不應訴、不繳納
訴訟費、不執行生效判決的“三不”現象較為普遍。
????專家指出,行政機關漠視行政訴訟不僅損害了司法權威和政府形象,而且是在“火上澆油”,激化矛盾。如果讓群眾對司法救濟渠道喪失了信心,那官民沖突就無法控制在法制框架內,將對正常社會秩序帶來沖擊。一位法院領導認為,當前應該將行政訴訟與官員的政績考核掛鉤,使各級干部真正樹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減少官民矛盾。他說,依法行政實際上就是對政府行為進行抑制,而訴訟是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保護當事人權益的最好的救濟途徑。通過訴訟,通過一個一個具體的案件審理,法治理念可以逐步滲透到當事人的意識中,幫助公民并幫助政府一點一點地改變觀念,最終實現法治。因此,如果把“民告官”的情況也列入干部考核,必將促使干部依法行政,減少官民矛盾。
????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中除行政賠償案件外不適用調解。但現實中,在法院的協調下或通過原被告私下協商后,原告撤訴的情況仍層出不窮。基層司法部門建議,在當前官民矛盾較為尖銳的情況下,積極推行“民告官”案件的協調機制不失為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 #p#分頁標題#e#
????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長樊非說,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完全排斥“協調”等柔性手段,法院“硬判”行政案件,往往導致“案結事不了”,不僅不能解決矛盾,還可能激發更大的矛盾;而在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采取調解、協商的方法,才能夠“案結事了”,化解官民矛盾。
????基層法院人士建議,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中除行政賠償案件外不適用調解,其目的主要在于避免行政機關為與相對人妥協而損害公共利益。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協調處理行政案件并不違背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精神。尤其是對于經審查后發現行政行為確系明顯違法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同行政機關及時溝通,使其主動糾正,以獲得原告的諒解而撤訴結案。
????文章說,妥當的協調工作,既監督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又保障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既能使案結事了,又能融洽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同時能提高辦案效率,減輕當事人的訴累,能夠有效地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