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則批準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在重慶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意見的報告》。
在重慶這樣的大城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的試點,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各項改革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決策。認真搞好這個改革試點,對于進一步搞活和開發我國西南的經濟,探索軍工生產和民用生產相結合的新路子,以及如何組織好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都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是各種經濟關系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需要的多方面的調整,必須從實際出發,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充分走群眾路線,注意經濟效益,找出最佳的改革方案,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務必把試點工作搞好。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組織和派出得力干部協同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參加和領導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隨時報告中央、國務院。
關于在重慶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意見的報告
(1983年1月10日)
送上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在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請審閱。
根據四川三線建設已形成相當規模,軍事工業能力很大的情況。為了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必須解決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管理體制(包括軍民結合、外貿、財政、稅收等體制)等問題。建議中央、國務院盡快批準這個報告,并派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來川,幫助我們進行規劃,組織實施。
關于在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
(1983年1月10日)
遵照國務院領導同志關于在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批示,國家體改委、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負責同志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下旬到重慶,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負責同志交換了意見。大家認為,在重慶這樣的城市進行試點,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復雜,需要先把一些原則問題明確起來,經過批準后,再制訂具體方案,逐步實施。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將討論的情況整理、歸納為以下幾條意見,請省委、省政府并轉報中央、國務院審批。
一、重慶進行綜合改革試點要達到的目標
這次在重慶進行改革試點,目的是要達到國務院領導同志在《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提出的目標:“發揮城市的作用,特別要著重發揮大中城市在組織經濟方面的作用”,“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帶動周圍農村,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各種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經濟區”。為此,必須認真分析和研究重慶的經濟和地理的特點,明確重慶這一經濟中心的地位、作用及其發展方向。
大家認為,重慶在歷史上就是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與西南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方有密切的經濟聯系,是與海外進行經濟往來的內河口岸。解放以后,重慶的經濟實力和交通條件比之過去有了巨大發展,一九八0年又重新辟為外貿港口。但由于長期實行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管理經濟的體制,重慶的經濟中心作用被大大削弱了。這次改革的任務,就是要按照國務院領導同志提出的方針,充分發揮重慶的經濟和地理優勢,打破現行的行政區劃,打通重慶對海外的直接經濟聯系,加強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加快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形成以重慶為依托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內外貿易、科學技術、金融事業等綜合發展的開放型的經濟區。具體來說:
第一,發揮重慶資源和設備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基礎工業。重慶擁有煤炭、天然氣等重要能源,有非金屬礦等重要資源,以及長江、嘉陵江等豐富的水源;鋼鐵工業品種比較齊全,產量有一定規模,鋁加工業能力很大,化學原料工業有相當基礎,天然氣化工有很大發展前途,水泥等建筑材料工業有很好的發展條件,是一個基礎工業力量比較強大的城市。今后除繼續發揮本身的優勢外,還應打破行政區劃,促進重慶的鋼鐵、鋁加工、燒堿等企業與川西、貴州地區的有關企業協作、聯合,互能有無,使基礎工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發揮重慶機械工業的優勢,為各行各業提供技術裝備。重慶擁有機械工業企業一千多個,固定資產二十六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的百分之三十七,其中軍工企業擁有較好的設備和較強的技術力量。重慶機械工業應在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實行軍民結合,使已有的機電產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并不斷搞好升級換代。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機電產品,更好地為各行各業的技術改造和提高經濟效益服務。
第三,發揮重慶地區農業和已形成的輕紡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業、食品工業和其它輕紡工業。重慶及其周圍地區農業比較發達,農副產品豐富,工業原料如維尼綸等工業規模較大;同時棉、麻、絲、毛等紡織工業,皮革工業、罐頭、飲料等食品工業都有較長的歷史,日用化工和日用機電產品也有一定的基礎,今后重慶應充分利用這個條件,積極推進經濟區內的農業現代化事業,保證農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并與周圍地區廣泛進行協作、聯合,大力發展有自己特色的輕紡產品,供應市場。
第四,發揮重慶科學技術的優勢,把先進技術吸收進來,擴散出去。重慶國防工業多,科研單位多,大專院校多,科技力量比較雄厚,是一大潛在優勢。在改革的基礎上,應把各方面的科技力量組織起來,圍繞重點科技項目,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國防科技向民用轉移,沿海和國外科技向內地轉移,科研成果向生產領域轉移。
第五,發揮重慶水陸交通樞紐的作用,促進內外貿易的發展。重慶地處長江、嘉陵江匯合處,又是成渝、川黔、襄渝三條鐵路和幾條公路的交匯點,是西南的電訊中心,與全國重要城市都有航空往來。重慶長江航運,上達瀘州、宜賓(金沙江開發后,還可到達渡口市),下連萬縣、宜昌、沙市、武漢直至上海,重慶居于這個鏈條的中間環節。將來開辟重慶到沿海各城市和港澳等地的航線后,重慶作為西南物資集散中心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內外貿易將有很大發展。應通過改革積極為此創造條件。
第六,發揮重慶常規兵器工業的優勢,積極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為此,重慶在改革中,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管理經濟的新路子,為實現黨的十二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內容
為了充分發揮重慶經濟中心的作用,在重慶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基本方向是:
1.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的精神,改革城鄉分割、條塊分割、領導多頭的管理體制,實行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城鄉結合、條塊結合的經濟管理體制。
2.在不改變省轄市的行政關系的條件下,給市以相當于省的經濟管理權力,由市直接承擔完成國家的計劃和上繳財政任務的責任。
3.在全國統一計劃下,國家對市實行計劃單列,由市負責計劃的綜合平衡,按照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積極發揮各種經濟杠桿的作用。
4.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統籌安排全民、集體、合營和個體經濟,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
5.按照專業化協作的原則和經濟合理的要求,發展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
6.打破地區、部門、城鄉的分割狀態,在重慶建立商業、物資中心,按經濟合理流向組織商品流通,做到貨暢其流。
7.全面實行利改稅的體制,改善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進一步健全經濟責任制,改革工資獎勵制度,克服統收統支“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弊病。
8.按照黨政企合理分工的原則和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管理經濟的要求,改革行政管理機構。
近期改革的重點主要是:
(一)改進計劃體制
1.國家對市實行計劃單列。市的主要計劃,包括工農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能源供應、主要物資和商品的分配收購調撥、勞動工資、財政信貸、對外貿易、科技和社會事業發展計劃等,由國家計委和中央各部單列計劃直接下達到市和省。有關計劃方面的全國性會議,市作為一個計劃單位參加。省管理的計劃指標,由省計委統一下達到市計委。
2.市在保證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計劃的前提下,統籌安排全市的生產、建設、流通和分配。國家和省分別管的主要物資和商品,在統一計劃安排下,實行就地平衡、差額調撥、品種調劑、超產分成。
3.鑒于一九八三年的計劃已經確定,建議由中央、省和市有關部門進行一次銜接和協調。
4.改變計劃編制程序。除國家和省必須控制的少數指標外,其它的計劃指標,市可按上年預計和五年計劃的分年數字,提前安排下年計劃。
(二)改革企業管理體制
1.中央各部在渝企業,除鐵路、長航、民航、郵電、石油、電力、煤炭、軍工和其它極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型骨干企業外,全部下放市管;省屬在渝工業、交通、建筑安裝、商業、外貿等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全部下放市管。中央部屬未下放的企業,市要負責組織好能源供應和生產協作。
2.在確保完成軍工生產和科研任務的前提下,軍工企業的民品生產,建議以市為主,會同國防工業有關部委進行規劃,并納入國家計劃。民品生產的協作配套,按經濟合理的原則,由市就地就近組織。軍工的富余能力和科技力量,由市統一安排生產、協作和參加科技攻關、技術改造。軍工先進技術應用于民用工業,實行有償轉讓。
3.為了做好重慶地區交通運輸的統籌協調工作,建議由重慶長航分局、鐵路分局、民航等部門與市的有關部門一起,組成重慶市運輸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統一規劃港口、碼頭、車站、貨場、倉庫的建設,統籌協調鐵路、長航、內河航運、公路、市內運輸之間的關系,搞好運力與運量之間的銜接平衡。
(三)改革流通體制
1.商業體制。省在渝的商業和供銷二級站。下放與市公司合并,統一收購和調撥商品,積極開辟新的商品銷售市場。三級批發機構,應打破行政區劃,按合理的經濟流向和經濟區劃建立。同時大力發展工商、農商聯營,組織產銷一條龍的經濟聯合體;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發展跨地區的商商聯合經營。
2.物資體制。按照合理流向就地就近組織物資供應。市屬企業由市統一供應;對重慶周圍地區的縣和中央、省屬企業所需的計劃分配物資,可劃轉指標,由市供應。市按照經濟區域和物資的合理流向建立物資供應網絡。大宗物資,盡可能組織企業之間的直達供應和長期定點供應。零星物資,由物資部門設點就地供應。
3.外貿體制。實行國家對市的外貿計劃單列,市各外貿公司與經貿部各總公司直接掛鉤,盈虧由各總公司統一核算。國家給省的有關外貿方面的管理權,下放給市,由市直接對外談判、報價、成交、簽約、結匯。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開辟重慶到港澳等地的直達航線。
(四)改革財政稅收金融體制
1.加快利改稅的步伐。一九八三年對國營大中型企業全面推行征收所得稅、稅后利潤合理分配的制度,其中有條件的直接實行國家征稅、資金付費、盈虧自理的辦法;對國營小型工商企業,全部實行國家所有,集體經營,自負盈虧和承包租賃等辦法。
2.一九八三年,省對市的財政體制,實行定額上交,增收分成。從一九八四年起采取劃分稅種的辦法,劃分中央、省、市的財政收入,實行新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
3.建議對在渝所有企業(包括軍工)均按銷售(營業)收入征收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設稅,相應取消城市建設費和各種攤派費用。
4.建議對市的各個銀行,賦予相當于省分行的職權。
(五)改革勞動工資體制
1.改革勞動制度,推行合同工、臨時工、固定工等多種用工形式。企業吸收職工,一律實行公開招收、自愿報名、擇優錄用的辦法。
2.建立社會勞動保險制度,首先在合同工、新辦集體企業和個體勞動者中試行。
3.改革現行工資獎勵制度,建議國家在重慶試點。
(六)適當擴大重慶的行政區范圍
除重慶現在領導的四個縣外,建議再增加永川專區的八個縣和南充專區的華鎣工農區。重慶現有的城區范圍要嚴格控制,積極發展衛星城鎮。
三、適應經濟體制改革要求,改革企業組織結構和經濟管理機構
在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把省屬企業和部分中央企業下放給市以后,要圍繞骨干企業、名牌產品、新技術開發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搞好企業的改組聯合,把現有“大而全”、“小而全”、分散的企業,有機地組織起來,實現企業和經濟組織的合理化,并相應改革經濟管理機構。
企業的改組聯合,要立足于打破地區、部門界限,以發揮現有企業潛力為出發點,堅持按照專業化協作、提高經濟效益和平等互利的原則,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凡重慶有優勢的企業或產品,以重慶為依托,組織經濟聯合;凡外地有優勢,重慶的企業要積極參加外地的經濟聯合。通過聯合,盡可能地把重慶及其周圍地區的工廠特點是三線建設的工廠搞活,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一些生產技術不復雜、適宜于農村加工的產品或半成品,可以擴散給農村、搞活城鄉、工農的聯合。聯合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根據企業經濟聯系的不同情況,分別組織不同形式的公司、聯合體和經濟協作。有些通過組織行業協會的形式,來協調它們的經濟活動。
在改組聯合中,對已經組織起來的公司,要結合省屬企業和部分中央企業下放,按照其合理的內在經濟聯系及特點,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調整和完善,使之真正有利于生產流通,提高經濟效益。要盡快把市內各企業(包括軍工)的鑄鍛、熱處理、電鍍、模具、機修等相同工藝部分,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化生產;把各單位附設的計算、計量、測試等生產科研服務機構以及一些生產服務設施,加以合理組織,實行社會化服務。
要進一步落實和擴大企業的自主權,允許企業在遵守國家計劃規定和政策、法令的前提下,按照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自銷一部分產品,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正確行使對職工和干部的獎懲權等等。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
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必須相應調整上層建筑、搞好經濟管理機構的改革。主要是:
1.精簡或合并經濟專業管理部門,加強經濟綜合部門。包括:組建新的經委,統一組織工交生產和流通,專業局的職能,原則上逐步改由經委各處負責,在上級經濟管理部門沒有改革以前,對外保留局的牌子,中央各部委和省有關部門,應予以承認和支持;加強農委,負責搞好對郊區、各縣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工作的領導;改進計委工作,加強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經濟預測和經濟信息工作,搞好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綜合平衡;將市基本建設委員會,改為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統一負責城鄉建設規劃,搞好城鎮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等。
2.適應以重慶為依托的經濟區的建立,要進一步加強商業、物資、交通、郵電、科技、教育等機構的建設,以逐步形成重慶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科技中心、經濟信息中心,更好地為重慶及其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
3.加強經濟協調和經濟監督機構。加強財政、稅務、銀行、物價部門,并適當擴大其權力;建立健全統計、審計、工商行政管理、經濟法庭、經濟監察等機構,充分發揮經濟調節和經濟監督的作用。
4.精簡經濟管理層次。改組后的各委、辦、局,都是政府同級職能部門,當中不再增設層次,重疊機構一律撤銷,業務相近的進行合并,非常設機構盡可能減少。使市的經濟管理,逐步由過去的五層(市、委辦、局、公司和廠),基本上改為三層或兩層(市、公司、廠或市、大廠)。改變現行社會工作分口管理的辦法,逐步實行由市級社會工作管理部門和區、縣政府直接管理。
5.搞好黨政企的合理分工。全市各級黨委,主要是抓好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在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不管理經濟的具體事務。各級政府主要是通過計劃、政策、法令和經濟杠桿來指導和管理經濟,非必要時不干預經濟單位的內部事務;經濟管理部門,主要是研究、制訂行業發展規劃、經濟政策、技術政策、技術標準、新技術推廣和新產品開發,檢查企業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和計劃的情況,做好統籌、協調、服務、監督工作,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應由企業自行組織和安排。
根據上述設想,市級黨政機構的部、委、辦、局、將由現有的七十六個,減為五十個左右,減少約三分之一。
四、組織領導與實施步驟
1.在重慶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批準以后,請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到重慶,就改革中的問題進行具體研究和協調,并制訂改革的具體方案。
2.重慶市的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由市委和市政府具體領導。在市政府內設立體制改革辦公室,具體負責試點的日常工作。請國家體改委、省委和省政府給以經常的指導,中央各部委、省各有關部門給以有力的支持。
3.抓好思想動員,培訓干部。試點方案確定后,要舉辦學習班,層層培訓干部,學習中央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指示和方針、政策,統一思想認識。同時,要在廣大群眾中開展經濟體制改革的宣傳教育,使大家知道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方針、政策,努力完成生產建設任務,用實際行動來做好改革工作。
4.加快改革試點的步伐。從一九八三年開始,就要抓緊進行機構改革、企業改組聯合、利改稅、小型企業承包經營、企業下放、擴大行政區劃、進一步搞好企業整頓、完善經濟責任制等工作,爭取在一九八四年全面推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2011-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2005-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葡萄牙共和國關于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的決定
200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1970-01-01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
1982-12-10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0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2006-03-1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1995-06-22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設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的決定
1993-07-02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免辦法
1990-03-2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03-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人員就職宣誓事宜的決定
1997-05-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的決定
1997-05-0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已修定]
1993-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7-07-03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1999-06-28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2016修訂)
2016-02-06艾滋病防治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2017)
2017-05-28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
2016-11-30農田水利條例
2016-05-1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一(1999年)
1999-12-25國務院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2013-1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1970-01-01大連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2013)
2013-06-2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
2013-05-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3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