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要點》提出的關于加強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的任務,進一步推動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和科學研究體制的改革,特制定《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
根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要點》提出的加強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的任務,特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目標
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下簡稱“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從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出發,按照優化結構、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兼顧基礎和應用研究的要求,從1999年開始到2001年分三年滾動評審確定100個左右具有國家級水平的重點研究基地進入建設計劃,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組織重大課題研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和動態監測評估等措施,圍繞體制改革、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咨詢服務等項任務的落實,打下堅實的科研基礎;到2001年,使列入建設計劃的重點研究基地具有明顯的科研優勢和特色;到2005年,使每個重點研究基地的整體科研水平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居于國內領先地位,再經過幾年的建設力爭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二、建設標準
通過3-5年以至更長時間的重點建設,力爭使每個重點研究基地達到如下標準:
1、通過承擔重大研究項目、組織重大課題攻關、產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步發展并建立起知識創新機制,使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并在國際相同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
2、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和跟蹤學科前沿問題的研究、國內外著名客座教授職位的設立、學科前沿知識的培訓等措施,造就和培養具有較高政治素質、突出學術成就和良好學風的一流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隊伍,為有關行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提供本研究領域的最新科學知識的培訓,成為全國本研究領域的專門人才庫和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3、通過參與制定本研究領域的全國性發展規劃、協調本研究領域的相關全國性科研活動、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學術會議、接收國內外訪問學者、建立圖書資料和情報信息網絡等措施,形成輻射全國高校和校外研究機構的“傘形”網絡的核心,并起到對外學術交流窗口的作用,成為全國高校的學術交流和情報資料基地。
4、通過主動承擔實際工作部門的應用研究課題、聘請實際工作部門的專家作為兼職研究人員,或吸收其參加課題組開展合作研究、派遣研究基地人員擔任實際工作部門的顧問,面向各級政府、工商界及其他社會各界開展咨詢服務,提高解決重大實踐問題的綜合研究能力和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成為全國知名的“思想庫”和研究咨詢基地。
5、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建立起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成為全國高??蒲畜w制改革的示范基地。
三、組織管理
1、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采取我部和高等學校及主管部門共建、以高校自建為主的方式,實行競爭入選、定期評估、不合格淘汰的動態管理。
2、我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以下簡稱社政司)負責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的具體實施。其主要職責是:(1)負責本計劃實施細則的制定;(2)組織重點研究基地的申報、專家評審和檢查評估工作;(3)對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進行指導并負責經費資助工作。
3、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地方院校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主管部門為單位,其他部委院校以部委教育主管部門為單位,教育部直屬高校以學校為單位(以下簡稱“實施單位”),在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校(院)長的領導下,由學校學術委員會審議評定,社科研究管理部門具體實施。實施單位的主要職責是:(1)組織本單位科研機構的改革和重點研究基地的推薦申報工作;(2)制定本單位入選重點研究基地的具體建設計劃,并負責落實;(3)提供相應的條件和經費。
4、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在主管校(院)長的領導下,由社科研究管理部門具體實施本校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
四、申報機構及其科研體制改革
1、申報重點研究基地的科研機構必須是隸屬學校的實體性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2、根據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科研機構應“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的指導思想,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應以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和功能調整為途徑,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各實施單位應根據科研資源配置最優化、科研成果產出最大化、科研組織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的要求,對現有科研機構進行整改、重組,使之具有新型運行機制、較強競爭優勢之后再行申報。
3、科研機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1)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借鑒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建設的有益經驗,調整、優化科研資源的配置;(2)改變科研機構的傳統建設模式,扭轉機構重復設置、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局面,轉變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3)通過深化改革,按照提高效率的原則,形成創新、競爭與合作的新機制,重組一批符合重點研究基地申報條件、具有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綜合研究能力和“思想庫”、“人才庫”功能的新型科研機構。
五、評選原則
1、重點研究基地的評選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經過申報單位推薦、專家評審,最后由我部綜合協調確定。
2、重點研究基地的評選標準,同本《計劃》規定的建設標準。
3、評選工作貫徹科學、公正、注重質量和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格遵守在此原則基礎上制定的工作程序。
4、評選工作采取先行試點、分步實施、成熟一個確定一個的原則。允許落選單位通過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和創造條件后,再次申報。
六、建設經費與優惠政策
1、我部將根據需要與可能,確定每個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經費的投入數額與周期。原則上對每個重點研究基地每年投入數十萬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資助。部屬高校的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經費由我部投入;其他高校的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經費,由其隸屬的上級主管部門投入。重點研究基地所在學校必須按上級主管部門同期經費的投入數額以不少于1:1的比例另行投入,并以此作為申報條件。
2、重點研究基地可享受我部或上級主管部門提供的優惠政策,包括:優先獲得我部和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重大科研項目和一般科研項目的資助;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規定,學術骨干可優先享受選派出國、出境進行學術交流,優先安排外國專家到重點研究基地進行學術交流;等等。
3、學校應為重點研究基地提供下列條件:(1)在科研編制、職稱晉升、工資、住房待遇等方面享受政策傾斜。(2)對其服務性收入,特別是通過向社會提供咨詢服務而獲得的成果轉讓收入,應提高其留成比例,用于改善科研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3)學校圖書館應優先滿足其圖書資料特別是外文圖書資料的定購需要。(4)力爭舉辦一份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
七、檢查評估
1、實施單位定期檢查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劃的執行情況。
2、我部社政司定期重點研究基地檢查工作,組織評估,提出指導性建議。對檢查和評估中發現的問題,可視具體情況給予限期整改直至撤銷資格等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決定
2015-12-28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條例
2010-11-19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撤銷燃料工業部設立煤炭工業部、電力工業部、石油工業部、農產品采購部并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第二條第一款條文的決議
1970-01-01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若干規定的決議(1982)
1982-12-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于中塔國界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991修訂)
1991-04-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3-03-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的決議
1984-05-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
1983-02-02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
1988-04-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所屬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的決議
1981-11-26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第一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成員繼續履行職責的決定
2002-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4-11-27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634號國務院令
2013-01-30戒毒條例
2011-06-26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1-05-10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
2010-07-05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產于赤道幾內亞部分商品實施零關稅的通知
2010-06-09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2010-01-27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的決定
2010-01-09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管理辦法
2009-11-25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
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