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財政廳(局)、勞動(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依法提繳、使用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權益資金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外商投資企業能夠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做好涉及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提繳、使用和管理工作,這對于維護企業中方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部分企業對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資金管理比較薄弱,主要表現在:應提未提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資金,不能依照國家規定繳納有關中方職工權益的資金,提取比例和用途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不夠規范等。這不僅侵害了中方職工的合法權益,挫傷了中方職工的積極性,而且也助長了違法違紀情況的發生,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依法加強監督和管理。根據國家吸收外商投資有關法律法規和深化社會保障及職工住房制度改革有關文件的規定,現就加強和改進外商投資企業提繳、使用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管理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外商投資企業招聘職工應當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中必須訂明法定社會保險及福利待遇事項,國家依法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外商投資企業必須依法向當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保險登記,參加社會保險。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當地政府的規定,及時足額地為中方職工提取、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
(一)失業保險費。按照《
失業保險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8號)執行。企業按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職工按本人工資的1%繳納失業保險費。經國務院批準,征繳比例調整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企業提取和繳納比例按調整后的比例執行。企業繳納的失業保險費在管理費用中列支。
(二)基本養老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的規定執行。企業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比例提取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經濟效益好、經營管理狀況穩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的企業,可在建立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補充養老保險,所保險種原則上應適用于全體中方職工,不得只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享有。企業繳納的補充養老保險費按國家有關規定列支。
(三)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8〕44號)的規定執行。企業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的具體比例由統籌地區政府決定。企業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在職工福利費中列支;職工福利費不足的,可在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中列支。
(四)工傷保險費。按照《企業
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的規定執行。企業按照當地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行業工傷風險與企業
工傷事故率等所確定的差別率和浮動率繳納工傷保險費。在統籌范圍內差別費率在平均水平為職工工資總額的1%左右。企業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在管理費用中列支。
(五)生育保險費。按照原
勞動部《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4〕504號)的規定執行。企業提取和繳納比例最高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的1%,具體比例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執行當地統一規定。企業繳納的生育保險費在管理費用中列支。
外商投資企業提取、繳納上述各項社會保險費,應以中方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職工工資總額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企業全部職工的
勞動報酬總額,主要由計時工資、基礎工資、職務工資、計件工資、資金、工資性津貼、加班工資、其他等部分組成。
三、外商投資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當地政府的規定,及時足額地提取下列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其他各項資金,并按規定用途使用。
(一)職工福利費。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4%提取。職工福利費主要用于按規定繳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探親假路費、生活補助費、醫療補助費、獨生子女費、托兒補貼費、職工集體福利、上下班交通費補貼、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費、職工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職工浴室、理發室、幼兒園、托兒所人員的工資,以及按照國家規定開支的其他職工福利支出,也可用于支付中方職工的補充養老保險費。
(二)職工教育經費。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用于企業職工參加在職培訓,提高業務技能所需費用支出。
上述(一)、(二)項費用以企業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計提,但對于企業在與外籍職員
簽訂勞動合同時,已訂明外籍職員的福利費包括在其應付工資當中的,應以中方職工工資總額為基數計提。
(三)中方職工住房基金。按照財政部《關于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住房制度改革若干財務問題的規定》(財工字〔1995〕59號)執行。外商投資企業按《
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國務院262號令)為職工提繳住房公積金后,不再在成本中提取中方職工住房補助基金。
(四)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按照國家有關吸收外商投資法律、法規和財政部《外商投資企業執行新企業財務制度的補充規定》(財工字〔1993〕474號)執行。
四、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按照《外商投資企業工資收入管理辦法》(勞部發〔1997〕46號)規定,對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實行名義工資與實得工資收入管理辦法的,其名義工資與實發工資之間的差額部分,用于企業中方職工補充社會保險、職工福利費和住房周轉金。企業中方一般職工不實行名義工資與實得工資收入管理辦法。
對于本通知發布之前,外商投資企業合同、章程或者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已約定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名義工資中包含應付社會保險費和國家物價等項補貼,以及對中方一般職工實行名義工資辦法的,應按本通知的規定協商變更企業合同、章程或勞動合同。變更后的中方高級管理人員“名義工資”中不再包含應付社會保險費和國家物價等項補貼。
五、外商投資企業對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在分別按有關財務會計規定正確核算外,還要同時設置輔助賬簿,全面反映各項資金的來源和作用。對于本通知發布之前,企業按財政部門規定,對中方職工權益資金實行中方單獨設賬,單獨核算,單獨開戶,單獨管理的企業,仍按原辦法執行。
企業工會依法對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的提繳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六、外商投資企業的主管財政機關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機關負責監督檢查企業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的提繳、使用情況。企業應將涉及中方職工權益各項資金的提取、使用、結余等情況,作為委托會計師(審計)事務所進行社會審計的內容之一。
七、企業清算時,涉及中方職工權益的各項資金以及用該項資金購置的各項財產、設施的處理,按照財政部《關于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期財政財務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財工字〔1995〕222號)的規定執行。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時,不屬于清算財產的三部分財產無法交給接受單位的,應上繳當地財政部門。
八、對違反本通知規定的企業和直接責任人,主管財政機關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機關,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給予處罰。
九、本通知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十、本通知自2000年1月1日起執行。過去有關文件的規定與本通知有抵觸的,一律以本通知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