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子女撫養權如何確定?法院在判決此類案件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下文稱《子女撫養意見》)中對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作了具體規定。父母離婚時,子女的撫養歸屬問題區分以下情況分別處理:
一、哺乳期內的子女
《子女撫養意見》規定“兩周歲以下的子女一般隨母方生活”,司法實踐中通常將“哺乳期內的子女”理解為兩周歲以下的嬰幼兒。父母離婚時,哺乳期內的子女一般隨母方生活,但是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隨父方生活:
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
母方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方要求子女隨其生活的。
因其他原因,子女確無法隨母方生活的。如母親的生活環境明顯對子女撫養不利;母親工作性質特殊,不便于撫養子女;或者母親違法犯罪,不利于撫養子女等。
父母雙方協議兩周歲以下的子女隨父方生活,并對子女健康成長無不利影響的。
二、哺乳期后的子女
哺乳期后的子女即兩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對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歸屬問題,如果父母雙方協商無效,則由人民法院綜合子女的權益、雙方的撫養能力、撫養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作出判決。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方面:
1、優先考慮的情形。
父母雙方均要求子女隨其生活的,父母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優先考慮:
(1)已做絕育手術或因其他原因喪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隨其生活時間較長,改變生活環境對子女健康成長明顯不利的;
(3)無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隨其生活,對子女成長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與子女共同生活的。
2、夫妻雙方條件相同的,考慮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條件
《子女撫養意見》第4條規定,父方與母方撫養子女的條件基本相同,雙方均要求子女與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單獨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的,可作為子女隨父或母生活的優先條件予以考慮。
3、協議輪流撫養。
未成年人除了歸父母一方直接撫養外,也可以考慮由父母雙方輪流撫養。《子女撫養意見》第6條規定,在有利于保護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雙方協議輪流撫養子女的,可以準許。
4、考慮子女意見。
由于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通常有了一定的辨別和判斷能力,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子女撫養意見》第5條規定,父母雙方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人流也有生育保險待遇?
2020-03-12婚姻中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2020-03-23駕駛證被吊銷怎么辦
2020-04-07累犯的認定情況
2020-04-15商標權轉讓的稅費有哪些
2020-04-16虛報注冊資本罪的構成要件
2020-04-16交通事故中的同等責任劃分
2020-04-23夫妻離婚時,孩子歸誰撫養?
2020-04-24夫妻如何采取約定財產制?
2020-04-28如何處理離婚后的戶口問題
2020-04-29非婚生子女撫養費的標準是什么?
2020-04-29哪些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2020-04-30我國離婚損害賠償標準需要遵循什么原則?
2020-04-30離婚訴訟夫妻財產分割要遵守哪些原則?
2020-04-30微信轉賬記錄在民間借貸中作為合法有效證據的認定
2020-04-30遠離非法集資
2020-04-302020起訴離婚程序怎么走?
2020-04-30離婚協議書中,子女撫養費如何約定?
2020-05-03出現子女撫養費糾紛應該怎么解決?
2020-05-03出軌引起夫妻離婚損害補償如何計算?
2020-05-03夫妻離婚子女撫養權問題一般如何處理?
2020-05-04股份有限公司是否需要交稅
2020-05-04離婚公證需要怎么樣辦理?
2020-05-05引誘容留賣淫罪量刑標準是什么
2020-05-0540萬的二手房過戶費是多少
2020-05-06二手房在哪里辦理房產過戶
2020-05-06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賠償怎么計算?
2020-05-07婚后車貸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10購房父母出首期離婚是不是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10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是如何認定的呢?
2020-05-10被丈夫家暴致輕傷離婚財產怎么分割?
2020-05-11婚姻詐騙需要證據有哪些
2020-05-11出嫁的女兒有沒有父母遺產繼承權?
2020-05-11債務抵消的相關法律
2020-05-11“掃黑除惡”的斗爭
2020-05-12故意損毀文物的處罰
2020-05-12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怎么寫?
2020-05-12孕期病假工資基數怎么確定
2020-05-12遺囑經過律師見證通常是不是就具有法律效力?
2020-05-13誰適合投保意外傷害險?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