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公司(賣方)與德國**公司(買方)已達成CIF銷售合同。貨物用集裝箱從德國海運到上海,交給買方指定的收貨人,即捷高上海公司。貨物到達上海后,收貨人憑提貨單到港區提貨,運至貨物所在地的園區存放。**新興技術開發區聯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在園區為收貨人開箱時,貨物墜落地面,造成全損。涉案貨物裝運前,我公司向德國一家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保險公司)投保。保險公司給我公司開了一份海運貨物保險單。保險單背面寫明被保險人是保險單的持有人;在保險責任期間,“倉庫到倉庫”,但未寫明到貨倉庫或貨物存放地點的名稱。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向我公司支付了19萬德國馬克,取得了權益轉讓,并向**公司提起了代位求償訴訟。”《審理》一審法院認為:收貨人憑提單提貨時,貨物所有權已經轉移,我公司不能證明其在事故發生時具有保險利益,且保險責任期在事故發生時已經屆滿,故保險責任終止公司不應再提出任何索賠。保險合同無效或理賠不當,保險公司無法獲得代位求償權。因此,法院駁回了保險公司的索賠。保險公司提出上訴。二審法院認為,貨物交付后,海上承運人的責任期已經結束,因此海上保險的責任期也已經結束,海上貨物保險合同終止后,保險人不必解決貨物損害的索賠。保險公司即使取得托運人的代位求償權,也只能追究承運人的賠償責任,而不能追究第三人在貨物交付后所造成的損害的賠償責任。因此,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不成立。據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在這起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代位求償訴訟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保險人對第三人行使代位求償權時,法院是否應當對保險合同進行審查?一種觀點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為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有債權的,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支付賠償并取得權益轉讓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被保險人以相應的對價將債權轉讓給第三人,它完全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權利轉讓,不增加第三人的責任,不違反法律。在代位求償訴訟中,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保險合同與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無關,因此法院不必介入和審查保險合同。筆者不同意這一觀點。債權讓與理論以合同法的規定為基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及其產生的代位權法律關系應適用海商法這一專門法。《海商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保險標的滅失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自保險賠償金支付之日起轉移給保險人。”該條有明確規定保險人代位求償的范圍為: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第三人對保險標的造成的損失,保險責任范圍來源于保險合同的約定。因此,筆者認為,代位求償權是保險人賠償保險責任損失后依法取得的權利,不屬于當事人自由轉移的范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是代位求償的基礎。法院應當對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進行審查,特別是對保險責任范圍的約定。對于無效的保險合同或超出合同規定的保險責任范圍的損失,保險公司即使賠償也不能取得代位求償權。本案一、二審均審查了保險合同。保險合同是在德國簽訂的。保險人和投保人(被保險人)都是德國公司。對于保險合同糾紛,雙方當事人沒有選擇適用法律的權利。由于保險公司未能提供與保險合同關系最密切的德國相關法律,本案法院適用我國相關法律對保險合同關系進行了審查和處理。在審查中,保險人是否應當理賠成為爭議的焦點。有兩個問題:1。申請人是否具有我公司的保險利益。貨損事故是否發生在保險合同規定的“倉到倉”保險責任期內。第一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對《保險法》第十一條的不同理解。《保險法》第十一條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但是,我國《保險法》和《海商法》都沒有明確規定保險利益的確定時間。我公司投保時,貨物尚未發運,所有權和風險尚未轉移。很明顯,我公司對這批貨物仍有保險利益。事故發生時,收貨人已取得提單并在上海港提貨。此時,貨物的所有權和風險已經轉移給收貨人,我公司對貨物沒有合法認可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本案保險合同的效力直接取決于在保險時或保險事故發生時確定誰具有保險利益。一種觀點認為,只要投保人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就始終有效。作者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被保險人仍能按其持有的保險單向保險人取得賠償,而對貨物損失沒有任何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顯然違背了保險合同中“損失賠償”和“防止賭博”的立法本意。因此,筆者認為,投保人與被保險人是同一主體的,投保人在簽訂保險合同時和保險合同有效期內,應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主體的,被保險人也應當具有保險利益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也就是說,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應當確定誰具有保險利益,而保險合同是否有效,則應當以保單持有人此時是否具有保險利益為標準。而且,當保險事故發生時,如果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沒有任何法律認可的利益,就無權向第三人索賠,更不能保障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上述觀點。本案投保人我公司在保險合同訂立后、保險事故發生前,將保險標的的所有權和風險轉移,不再具有保險利益。但未按約定將保險單與提單一并轉讓給收貨人,或將收貨人作為保險合同的被保險人,導致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持有保險單與保險利益分離。因此,我公司持有的在事故發生時沒有保險利益的保單無效,保險公司不應向其支付保險賠償金,保險公司因理賠不當而取得的代位求償權不能成立。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定金未交付定金合同成立嗎
2021-01-076根肋骨骨折與工傷鑒定等級是怎樣的
2020-11-24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條件有哪些條件
2020-11-27交通事故如何處理及交通事故處理技巧
2020-11-25父母一方去世房產如何繼承
2021-02-15非居住房屋拆遷貨幣補償金額如何確定
2021-02-09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1-01-29勞動關系解除后用人單位須在15日內辦理檔案轉移手續
2021-02-28購買定期壽險有哪些好處
2021-02-05意外保險一年多少錢
2021-01-01對于產品責任及產品責任法你了解多少
2021-03-25沒在現場報案保險公司需不需要理賠
2021-02-23我國人身保險合同中的自殺條款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7商業養老保險真的能夠養老嗎
2021-03-13保險公司有哪些分類
2021-01-02淺議審判實踐中保險合同解釋原則的適用
2021-03-03保險金額確定和保險費的計算
2020-11-09林地承包合同的簽訂要求
2021-02-04國有土地出讓后可以增加面積嗎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