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法律效力并不意味著合同可以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本身不是法律,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因此不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謂合同的法律效力,只強調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合同可以具有法律約束力,不是根據當事人的意愿,而是根據法律。也就是說,由于當事人的意志符合國家意志和社會利益,國家賦予當事人的意志以約束力;它要求當事人嚴格履行合同;如果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它依靠國家強制力來強制當事人履行合同,承擔違約責任。可見,合同的效力本身涉及國家意志;如果合同與國家意志不符,合同將被宣告無效或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這實際上揭示了合同法律效力的根源,為我們正確認識合同的法律效力提供了依據。合同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對當事人的約束力上。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體現在權利和義務上。(1) 在權利方面,法律規定的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合同受法律保護。合同權利包括請求和接受履行權、抗辯權、代位權和解除權、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的救濟權、起訴強制執行權等。(2) 在義務方面,合同對當事人的約束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合同規定的當事人義務具有法律強制性。《合同法》第六十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充分履行義務。”。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不當履行義務,或者擅自變更、解除合同,都是違法的,本質上是違法的。另一方面,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就要用國家的強制力來迫使義務人履行義務。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只有合同當事人才能享有合同產生的權利并承擔合同產生的義務,而一方只能行使權利并要求另一方承擔義務,第三人不得向對方主張權利和承擔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合同對第三方沒有約束力。但依法成立的合同的約束力也包括排除第三人非法干預和侵權的效力。事實上,在實踐中,合同的履行往往受到第三人的影響,如第三人非法引誘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或者采用約束債務人等非法強制手段迫使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或者惡意串通債務人損害利益如果合同沒有被賦予排除第三人非法干預和侵權的權利,合同的正常履行和目的的實現就無法實現。另外,合同對第三人的約束力是為了維護合同的利益,法律允許債權人在特定情況下主張代位權和撤銷權。比如,債務人惡意低價將財產出售給第三人,明顯損害債權的,債權人可以依法主張撤銷轉讓。第二,合同的效力只存在于具有法律要件的成立合同中,而不是全部成立合同。
只有滿足一定的要求,合同的效力才能實現。具體來說,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的效力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合同法》第九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只有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才能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他能否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他能否成為合同的主體,他的合同行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一般不能自行訂立合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只能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合同;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條規定的除外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條例》而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得以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為理由主張上述行為無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成為合同主體,但不是所有合同的主體。依法設立的法人和其他組織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但其民事行為能力受其形式、職責、業務或者經營范圍的限制。這一法律規定對于保護當事人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是十分必要的。所謂真義,是指表意者的表達行為要真實地反映其內在意義。所謂有效意義,是指意義表達者希望使表達內容具有法律效力的內在意義要素。所謂表達行為,是指行為人以某種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意義,并被外界客觀地理解的要素。真正的意思表示要求意思表示行為與有效意思一致。意志的真實表達是合同生效的重要條件。因為合同本質上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約定,是符合法律規定的,能夠依法產生法律約束力的;當事人意志的表達是否產生這種約束力,取決于當事人意志的表達是否符合人的真實意思。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從法律角度看,合同之所以能夠產生法律效力,是因為當事人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規定。對于意志的合法表達,法律賦予其法律約束力,而非法合同顯然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也無法產生當事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合同不違法,即合同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不得規避法律。所謂強制性規定,是指當事人必須遵守、不能協議變更的規定。但是,如果只有部分條款是違法的,其他部分的效力就不會受到影響。合同不僅要符合法律規定,而且在內容上不能違背公共利益。以不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為合同生效條件,可以大大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雖然表面上沒有違反現行立法的禁止性規定,但實際上損害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破壞了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應當認定為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同時,把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衡量合同效力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共道德,因為社會公共利益本身也包含著行為的內容,應當符合社會公共道德的要求。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使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法。”《合同法》第四十四條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并生效的,從其規定。”可見,我國法律承認當事人可以依法選擇合同形式。但是,法律對合同形式作出特別規定的,當事人必須遵守法律。比如,根據《城市私人住房管理條例》,房屋銷售必須經房管部門登記并辦理過戶手續后才能生效。合同的目的是使合同生效并產生約束力,從而實現合同規定的權益。如果合同不能生效,合同就是一紙空文,當事人就不能達到合同的目的。
從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部分遺囑繼承人放棄繼承 遺產該如何分配
2021-03-21租房怎么提取公積金,違規提取公積金怎么處罰
2021-02-18民事案件移送管轄審限
2021-02-06非法行醫犯罪行為包括哪幾種情形
2021-02-11強制性標準具體包括哪些標準
2020-12-17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辦
2021-02-28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事實婚姻如何認定
2020-12-02什么是非法侵入住宅罪
2021-01-05離婚不分家的協議
2021-03-19社交軟件聊天記錄可以做離婚證據嗎
2021-01-13伯父可以把房產贈與侄子嗎
2021-01-23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住房
2021-02-23保險經紀人是什么呢
2021-03-21人身保險的受益人是由誰指定的
2021-01-27偽造保單該如何報案
2021-03-03交通事故保險理賠具體流程
2020-11-21強制保險過期了會怎么處罰
2021-03-07保險的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3-06自然災害保險公司不賠合法嗎
2020-11-22轎車自燃保險公司及時理賠商家代位求償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