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夫妻財產糾紛,是指男女在相識、戀愛過程中,一方因特定原因從另一方取得大量財產,雙方不能締結婚姻的糾紛,財產受損的一方要求另一方收回財產。這種糾紛在民間很普遍。人民法院的通行做法是將取得財產的手段分為“請求”和“贈與”。由于我國《婚姻法》第三條明確規定禁止通過婚姻索取財產,因此取得的財產應當全額返還。但對于戀愛中的財產互贈或訂婚時的訂婚贈與,由于我國婚姻法沒有規定如何解決此類糾紛,因此在實際審判過程中,每個法官根據不同的理解得出不同的判決,缺乏統一的定性和處理標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戀愛中給予對方金錢或訂婚禮物應視為純粹的捐贈行為,所得的財物終究不會返還,婚姻過程中相互贈與財產的行為不同于民法理論中的共同贈與行為,即男女雙方為了共同的美好愿望,自愿給付或者允許對方占有自己的財產。當婚姻無法締結時,男女雙方的感情利益都會受到傷害,此外,男女訂婚時互贈訂婚禮物也已成為一種習俗,這被視為訂婚確立的標志,贈與人和受贈人都把財產所有權作為心理因素。在婚姻合同終止時,民間普遍的做法是,收受人將數額較大的財產返還給對方。如果人民法院將這種行為視為純粹的贈與行為,也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
另一種觀點認為,婚后或互贈愛情財產的行為可以視為一種附條件合同行為,即有義務贈與。贈與人贈與財產具有與對方結成夫妻的目的,受贈人接受訂婚贈與或者戀愛中的貴重贈與,可視為接受附條件贈與,贈與人堅持要求對方返還的,接受訂婚贈與的一方應當返還。雖然這一觀點也彌補了贈與人的財產損失,但筆者認為,將贈與行為定性為附義務贈與是不妥當的。首先,從具有義務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來看,當事人之間約定的義務必須合法,不得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一方在支付另一方財產的同時,強加另一方必須與自己結婚的負擔,這違反了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婚姻自由原則,干擾了接受者選擇和決定婚姻的自由意志。另外,這種強制贈與很流行,也就是說,如果你接受我的財產,你就應該嫁給我,否則你就要返還財產。根據這種普遍的解釋,強制贈與的定性方法使男女難以逃脫婚姻的嫌疑目前,有許多學者將男女雙方為婚姻目的相互贈與財產歸為一種特殊的贈與,即,捐贈的目的。筆者贊同這一理論,因為目的捐贈與有義務捐贈的區別在于,目的捐贈的捐贈人不能要求受贈人實現捐贈結果,也就是說,付款人不得因受贈而要求對方結婚。這種理論滿足了男女為婚姻目的相互給予財產行為的一般屬性和特殊性。持這一理論的學者也主張,在目的不能實現時,贈與人可以請求受贈人返還財產,但債權人返還財產的權利性質仍存在爭議。有的主張實物請求權,有的主張債權,理由如下:首先,財產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是以恢復合法物權良好狀態為目的的權利,雖然男女雙方都以結婚為目的將自己的財產贈與對方,其所有權實際上已經轉移,但在物權喪失的基礎上,所謂“財產請求權”是無來源的
其次,作為債權請求權,由于債務的原因不同,男女婚姻是平等所有人之間涉及財產利益的民事行為,但它具有很強的個人性,不是一般的契約關系。另一方因故不結婚,不能說是違約或侵權,所以這一請求顯然不是合同請求或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此外,所謂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依據,給他人造成損害,為自己謀取利益。根據“無法律依據”的解釋,當無法律依據而法律依據被消除時,后者是筆者論述的基礎。男女在戀愛或訂婚時,都有將來必須結婚的默示約定,一方付給對方一定數額的財產,另一方占有有法律依據。當雙方不能締結婚姻時,無論何種原因,默示協議都不存在。一方面,如果他們要求返還財產,就會失去占有的法律證據,損害對方的財產利益。那么他們的利益就會轉化為不正當利益,受害方可以基于這個法律理由主張權利小編認為,只有在法律上把約定財產糾紛界定為不當得利,才能真正符合“公平”的法律理念和我國的民俗,有效解決糾紛? p>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學歷造假單位是否有權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1公司新增資質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09按摩推拿醫療事故如何索賠
2021-03-04房屋拆遷中行政強拆與司法強拆有什么區別
2021-01-12職工隱瞞病情入職,單位是否有權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05國有獨資企業可以不設董事會嗎
2021-02-09執行董事和總經理誰大
2021-01-21實現抵押權的前提有哪些
2021-03-22法院起訴離婚的程序有哪些
2021-01-19贍養糾紛民事起訴書
2020-12-18因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由誰承擔舉證責任
2021-02-22離職公司押放工資算違法嗎
2020-11-27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及好處有哪些
2021-03-19如何理解勞務派遣用工是一種補充用工形式
2021-03-02離職單位扣除招錄費用合法嗎
2021-01-31壽險理賠時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人身保險糾紛的管轄是如何的
2021-02-01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 由何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