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欺詐者有欺騙的意圖。欺詐意圖是指知道自己的陳述是虛假的,會導致對方產生錯誤的理解,并希望或沉溺于這種結果的發(fā)生。欺詐故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陳述虛假事實的故意;第二種是意圖誘使他人錯誤理解(2)欺詐者實施了欺詐。欺詐行為是指欺詐者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理解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相是欺詐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如將假冒偽劣商品描述為優(yōu)質低價。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將真實情況告知對方,而故意不告知對方。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當行為人有義務不加解釋地解釋真實情況并保持沉默時,即構成欺詐。中國法律關于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guī)定與上述規(guī)定類似。如《產品質量法》第8條規(guī)定,銷售不具備產品應有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者用戶說明,否則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項規(guī)定表明,在有義務解釋時保持沉默構成欺詐。此外,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有義務解釋的人不能保持沉默。(3)欺詐者因欺詐而出錯。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缺乏了解等重要情況。要構成欺詐,欺詐者的錯誤理解和欺詐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換言之,如果欺詐方簽訂了合同,則欺詐方提供的虛假信息必須與合同內容密切相關,由于欺詐方提供的虛假信息,欺詐方對合同內容有錯誤的理解。(4)欺詐方因錯誤而表達其意圖。如果受騙人的意圖不是由于欺詐而表達的,則不構成欺詐。這表明,在下列情況下,被欺騙人的意思表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的有關規(guī)定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本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或脅迫手段訂立本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集體或者第三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以法律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有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仲裁機構修改或撤銷:
(1)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
(2)在訂立合同時,如果一方通過欺詐、脅迫或利用他人的危險,使對方當事人違背真實意思訂立合同的,受害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有什么區(qū)別是什么
2020-12-11單獨針對違約金能否設計抵押擔保
2021-02-14合伙人退伙要退本金嗎
2021-03-20監(jiān)護人無法履行職責由誰來照顧
2020-12-01二審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6拆遷賠償費是否是婚前財產
2020-12-25擔保期過了法院還受理嗎
2021-02-17土地糾紛告狀村委會是民告官嗎
2021-02-20房產贈與給兩個人怎么繳稅
2020-12-30【詢問解答】離職時被老板惡意扣工資怎么辦
2020-11-10勞動仲裁輸了怎么賠償
2021-01-04勞務派遣糾紛哪個地方仲裁管轄
2020-12-03建筑工程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guī)定的
2021-03-01我國現有的幾種住房保險形式具體有哪些
2020-12-13人身保險重復保險的賠償原則有哪些
2021-03-18保險標的轉讓未通知保險公司的理賠
2021-01-04保險合同為單務合同對不對
2020-11-28保險屬于要約合同嗎
2021-01-31保險詐騙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2021-03-13出車禍后多長時間保險時效過期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