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消費者終止合同后經營者不退款,則屬于消費糾紛,可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發生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可以通過投訴、訴訟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利,可以通過以下渠道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解決
(2)請求消費者協會或其他依法成立的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3)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
(4)提請仲裁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進行仲裁的機構(V)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價格欺詐的表現形式是什么。虛擬原價然后打折
性能:商家將虛假高價標記為原價,然后大幅打折。事實上,原價從未交易過。使用誤導性語言
績效:企業使用誤導性語言或圖片進行定價,甚至直接使用欺騙性語言和圖片誘使消費者與其進行交易
3。未履行價格承諾
績效:商戶通過商業廣告、產品說明、店鋪通知等明確承諾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但在交易過程中未履行價格承諾
4。虛假標記
性能:價簽、價目表上標明的商品名稱、產地、規格、等級、質地、計價單位、價格、收費標準與實際情況不符
5。夸張的價格
表現:商家在其經營領域宣傳“全市最低價格”和“所有商品價格均低于同行”的字樣,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例如,一位商人在其店鋪的顯著位置上標明“銷售各種手機,價格在全市最低”。事實上,該店所謂的“全市最低價格”不僅毫無根據,而且也無法與之相比。陰陽價目表
性能:商家使用高、低價目表以低價吸引客戶,然后以高價結算。例如,一家酒店使用兩套價格手冊欺騙消費者,客戶下單時提供低價價格手冊,退房時根據高價價格手冊結算。隱藏價格附加條件
表現:商家在廣告、店鋪通知和其他促銷活動載體中故意向消費者隱藏價格交易附加條件,或用模糊、籠統的語言描述。例如,某商場采用“退a、退B券”的促銷方式,在不事先告知消費者B券只能與等值人民幣現金一起使用的情況下,a券可以作為現金使用,誤導消費者在店內循環消費
上述知識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的回答。根據中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消費者終止合同后經營者不退款,則屬于消費者糾紛,雙方可通過協商解決。如果談判失敗,消費者可以通過投訴、訴訟等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利。如果您需要法律幫助,歡迎您向lyba咨詢法律意見。com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的前提是什么
2020-11-11什么是文字商標
2021-01-06已被執行的股權如何解除質押
2021-02-12最新交通事故賠償標準及計算公式
2020-12-31支票保證與保付的區別
2021-03-19繼承法關于遺贈手續多久失效
2021-03-04結婚手續能否請人代辦
2021-03-19尋找債務人及其財產線索的方法
2021-02-13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是用于支付農民工工資嗎
2021-02-07房產典當
2021-03-14勞動報酬糾紛是否要仲裁后訴訟
2020-12-12訴訟財產保全責任保險的意義及完善建議
2020-11-22“三個期限”避免保險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21進口合同糾紛中的信用保險合同糾紛是什么意思
2020-12-19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保險公司是否還要賠償
2020-12-26什么情形的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拒賠
2020-12-23保險欺詐的法律后果是怎么樣的
2020-11-09郭律師提醒2012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1-25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對夫妻保單業務的影響有什么
2021-02-18什么是出口產品責任保險?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