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剝奪承租人終止合同的合法權利是不公平的
在融資租賃業務中,出租人的主要合同義務是什么??融資資金的支付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合同終止的情況下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主張“禁止中途終止”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出租人的利益。然而,從法律公正的角度來看,物質利益的損害并不是法律積極保護的充分條件。只有當受害人處于弱勢,難以獨立保護其合法權益時,法律才會也有必要介入,提供積極的保護。同時,法律在保護一方利益的同時,應避免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這是法律的固有含義
在合同法第94條第款規定的情況下,檢查融資租賃雙方的地位和權益。在第(2)、(3)、(4)條所述情形下,利益受損的出租人為單方面終止權,承租人無權原終止。以保護出租人利益為理由,設立所謂“禁止中途終止”機制是多余的。對于第(1)款“由于不可抗力而無法實現合同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易受不可抗力的影響,出租人不處于相對易受影響的地位。事實上,如果由于不可抗力的影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則意味著承租人的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是利益的直接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剝奪承租人終止合同的合法權利,要求承租人繼續履行合同或支付全部租金,不僅違反合同法的公平原則,而且會限制承租人的重組生產活動,這與《合同法》中“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馳。出租人的法定撤銷權
調查出租人在不可抗力情況下的法定撤銷權。一般而言,出租人合同的目的是收取租金,由于租賃物的特殊性,其對出租人的可變現價值較低。因此,出租人通常不會主動終止合同,而是選擇要求承租人繼續履行合同或支付所有租金,在不可抗力造成租賃財產損壞的情況下,出租人要求承租人繼續履行合同并不總是有利的。融資租賃交易結構的優點之一是出租人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提高了融資資金的安全性。在發生不可抗力導致租賃物損壞后,出租人堅持繼續履行合同并將融資資金投入損壞甚至不存在的租賃物并非最佳選擇。在商業實踐中,由于強制保險的實施,在租賃財產因不可抗力而受損后,往往可以獲得足夠的保險賠償,以恢復租賃財產的價值。因此,許多出租人認為,承租人應使用保險賠償金恢復生產并繼續履行合同。但是,租賃物的更換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租賃物價值的恢復并不等于承租人生產經營能力的全面恢復。在承租人恢復生產能力之前,需要繼續按照原合同支付租金,這將給恢復生產帶來進一步的困難。對于出租人而言,與其將資金留在“災后重建”的承租人手中,不如直接接受保險賠償,收回資金并彌補損失,并積極索賠或接受承租人的索賠,提前終止合同。這不僅確保了其自身的財務安全,而且根據《合同法》第248條的規定,為另一方提供了一段過渡和重建期,出租人也可以在被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內,因承租人拒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而獲得撤銷權。簡而言之,由于租賃物的特殊性,出租人收回租賃物通常是不經濟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不會終止合同,但出租人終止合同的權利不容忽視。出租人應當綜合分析承租人拒絕或者遲延支付租金的具體原因,以及租賃財產的變現價值。此外,在實踐中,承租人拒絕支付租金的原因往往是其試圖終止合同,這是無法改變的。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應具體分析承租人終止合同是否有合理的理由,以及在終止合同和要求承租人繼續履行合同之間,直到承租人的違約責任被追究為止,在可獲得的利益補償之間進行比較選擇。除不可抗力造成的租賃物損壞外,租賃物的無形損耗等其他原因通常導致合同終止,由于技術進步等無形損耗,租賃物可能不再具有經濟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承租人也有權要求終止合同。然而,這在商業實踐中被簡單理解為承租人違約,在這種情況下,承租人終止合同的權利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沒有得到承認。然而,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交易結構的設計以及法律對任何交易結構的承認和保護都應該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法律不應設置障礙,限制承租人放棄原有租約并采用新技術。當然,承租人在選擇租賃項目時,應承擔因疏忽考慮無形損耗而產生的經濟后果,并將此后果納入終止合同的利益計算中。只要承租人承擔其對無形損耗的不良考慮的經濟后果,給予其法定終止權無疑是符合社會利益的。該經濟后果應包括但不限于出租人為交易支付的租金、融資利息、固定資產稅、保險費、手續費、出租人的機會成本等。其中,機會成本難以事后確定。一般只能在融資租賃合同中以違約金的形式確定和確認
此外,根據合同法的一般規定,如果承租人喪失標的資格(如破產、合并、解散等),或認為承租人處于財務危機且不可持續,預計會影響租金支付,嚴重違約,且有確鑿證據,出租人可以主張終止和收回租賃物的權利
四、融資租賃合同終止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第97條規定了合同終止的法律后果:“合同終止后,合同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合同已履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損失。“
顯然,該條款采用了有權終止的人的觀點,并且先驗地認為有權終止的人始終是一個“有利益危機的人”我們已經證明,當合同目的因不可抗力而無法實現時,當租賃財產的經濟價值因無形損耗而喪失時,承租人有權根據公平和公正的原則終止合同e有利于維護經濟秩序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立法目的。然而,此時承租人并不是主要的“利益危機”:出租人的主要合同義務已經完全履行,融資資金是否能夠收回取決于承租人的法律義務金額和承租人履行法律義務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行使撤銷權的承租人在法律后果中做出選擇,顯然會危及出租人的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院拒絕開轉院證明是否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2020-11-09隴南武都十級傷殘賠多少
2021-01-30注冊商標保護期限是多久
2021-01-07離婚財產如何分配離婚財產分配原則
2021-02-01炒股開戶注意事項
2021-01-06配偶有家庭暴力怎么解決
2020-12-05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怎么判刑
2020-11-28遺產繼承唯一法定繼承人還用公證嗎
2020-11-17保姆哭訴遭女藝人打罵,構成侵權嗎
2020-12-27股份公司章程是否需要備案
2021-02-17確認勞動關系能否中斷索要工資的時效
2021-01-21申請人身保險理賠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0-11-27傷者死亡駕駛員駛離現場全責保險公司怎么賠付
2021-01-16財產保全在哪里辦
2021-02-02主合同、保證合同與保證保險合同能否合并審理
2021-02-21騙保之后如何處罰
2021-02-11重復投保有什么后果
2020-12-21保險受益權的變更
2020-11-29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021-01-29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的不同點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