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何某訴被告張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經法院主持調解,雙反達成調解協議。但在調解后,被告張某未按照生效的法律文書履行還款義務。之后,原告何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立案后,被告張某有履行能力,但張某以自己生意需要周轉拒絕執行,且存在轉移或隱瞞財產的行為。
【分歧】
被執行人張某拒絕履行償款義務,其行為是否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第一種意見認為,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直接認定。
第二種意見認為,拒執罪拒不執行的對象是判決書和裁定書,而被執行人張某拒不履行的是調解書,故不能直接以張某拒不履行調解書進而以拒執罪認定。
【評析】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客體應該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權威和被生效法律文書所確認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本身并不能構成犯罪客體。有觀點認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客體是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是不正確的。
2、第一種觀點認為,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就應該成為“拒執罪的客體”,該觀點犯了邏輯錯誤,也就是說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不是“拒執罪的客體”成立的充分條件。其次,立法機關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即拒執罪)的作出了明確解釋。這個時候再去作所謂的擴大解釋有違罪行法定原則,可能導致刑法隨意性和不可預知性的增加。擴大解釋必須符合刑法的目的,擴大解釋應該是條文中現存字句的擴大,并非增加字句。擴大是以條文原有含義為基礎的擴大,與增加不能同日而語。第三、執行措施的裁定主要包括裁定凍結、劃撥存款、裁定扣留、提取收入、裁定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被執行人的財產。任何具有履行執行內容的判決或調解書,在義務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時,經權利人的申請都是可能進入執行程序的。刑法中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規定并未否定調解作為一種結案方式,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只是在執行程序中以生效的調解書作為執行依據,被執行人有履行能力拒不執行相應的裁定文書(諸如各種執行裁定)才可成為拒執罪的對象。不過,從立法精神和司法實踐需要上來考慮,筆者認為生效調解書成為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對象應該從罪名上予以正名,這樣才名正言順,否則就有違罪行法定原則之嫌。
綜上,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打騷擾電話觸犯法律嗎
2021-01-136萬元的存款公證費多少
2020-11-12遺產繼承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
2021-01-10行政賠償是國家來賠償嗎
2020-12-20吸收合并公司注冊資本怎么處理
2021-03-10重婚罪包括哪些行為 什么情況屬于重婚
2021-01-14交通事故工傷怎么賠償
2020-12-20代書遺囑有效的條件
2021-02-04什么是婚姻自由權,哪些行為屬于破壞婚姻自由
2020-11-15服刑期間民事賠償怎么辦
2020-12-26合作關系是否可以有競業限制
2021-01-25遺囑可以寫進離婚協議嗎
2021-01-04中介哪些行為會受處罰
2021-02-19勞動者拒簽合同怎么辦
2021-01-19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及好處有哪些
2021-03-19廣州試用期工資1000是否合法
2020-12-19內部調崗定義
2020-12-28勞動糾紛離職后多久失效
2021-03-10離職證明中注明無勞動糾紛是不是就不能要求補償金
2021-01-07什么是保險的保額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