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我國《合同法》采用了“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的表述來闡述違約行為的概念。
在學理上,違約行為也被稱為不履行合同債務的行為。違約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違約行為的主體是合同關系中的當事人。違約行為僅限于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也就是說違約行為的主體具有特定性。這一特征從根本上說,是由合同的相對性原則決定的。根據(jù)相對性原則,只有合同當事人才有可能構成違約,而第三人的行為不構成違約行為。
第二,違約行為是以有效的合同關系的存在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在違約行為發(fā)生時當事人已經(jīng)受到有效合同關系的拘束。如果合同關系并不存在(如尚未成立、已被解除、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則不可能發(fā)生違約行為,任何一方當事人都不能基于合同請求另一方承擔違約責任。
第三,違約行為在性質(zhì)上都違反了合同義務。合同義務主要是由當事人通過協(xié)商而確定的。在特殊情況下,法律為維護公共秩序和交易安全,也為當事人設定了一些必須履行的義務。尤其應看到,根據(jù)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還負有注意、忠實、協(xié)作、保密等附隨義務。可見合同義務不限于當事人所約定的義務,而且包括了法定的和附隨的義務,違反這些義務都可能構成違約行為。
第四,違約行為在后果上都導致對合同債權的侵害。違約行為不同于侵權行為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侵權行為是對絕對權(如物權、人身權)的侵害,而違約行為則是對相對權即合同債權的侵害。由于債權是以請求權為其核心的,債權的實施有賴于債務人切實履行其合同義務,因此債務人違反合同義務必然會使債權人依據(jù)合同所享有的債權不能實現(xiàn)。所以,任何違約行為都導致了對債權人的債權的侵害。
違約行為包括了各種不同的類型,如不履行、遲延履行、不適當履行等,各種違約行為發(fā)生后,行為人如不存在著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都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回遷房補房款有期限嗎
2021-03-19征地補償安置協(xié)議
2020-12-18什么是假釋?假釋的條件是什么?假釋的考驗期多長
2021-02-26投保人的保單可以抵押債務嗎
2021-01-21三方協(xié)議只有兩方簽字是否成立
2021-02-1115年以上是無期徒刑嗎
2020-12-31離婚后孩子的探視權的規(guī)定一月幾次,探視權的規(guī)定一年幾次
2020-11-19簡易程序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2兒子租父親的房子合法嗎
2021-03-08保全是怎么執(zhí)行
2021-03-20合作關系是否可以有競業(yè)限制
2021-01-25參加商業(yè)活動中死亡,商家有責任嗎
2021-03-17雇傭關系有責任比例嗎
2020-11-25小產(chǎn)權房的物權轉移的生效要件是什么
2021-02-13小產(chǎn)權房辦營業(yè)執(zhí)照什么程序
2021-02-08勞務派遣工合同到期終止可否享受經(jīng)濟補償金
2021-01-17行政許可的申請與受理
2021-01-09勞動爭議管轄異議
2020-11-29人身保險合同代簽效力
2021-02-20輕微傷保險公司賠付還要額外賠付嗎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