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并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114規定只有違約金過高時,當事人方可請求予以適當減少,因此針對一方當事人的適當減少請求,前提是違約金的約定過高。
(一)損失范圍的確定
《合同法》第114條規定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適當減少。判斷違約金是否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首先就需要明確損失的具體范圍。《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前段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相當于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通說認為,該規定確定了合同法上的完全賠償原則,即合同主體可以通過違約損害賠償達到如同合同全部適當履行時應達到的狀態。114條第二款將違約金過高參照的損失表述為“造成的損失”,與113條一致,但是《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又表述為“以實際損失為基礎”,通說認為實際損失同信賴利益損失,即一方當事人由于信賴合同的有效性而遭受的損失,此時須使守約方恢復到如同合同未成立的狀態。很明顯信賴利益損失并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
是不是可以認為違約金制度中的損失并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對此,29條第一款要求法院參考“預期利益”裁判,可見司法解釋并沒有排除可得利益。因此,確定損失范圍時,亦應包括可得利益損失。此外,在確定損失范圍時,須注意可預見規則、損益相抵規則、過失相抵規則等相關規定對于損失范圍的限定。
如果違約行為并未造成損失,甚至守約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其所遭受的損失,此時,當事人提出要求適當減少違約金,法院實際上無法在違約金與造成的損失之間建立對比關系,對于當事人的請求法院應該如何裁判?首先,應該判斷此類違約金條款是否存在無效及當事人是否針對性地提出撤銷、變更違約金條款的請求。還要尋找其他部門法對于一些特殊領域的違約金是否有強制性規定。其次,在舉證責任上應由主張予以減少的當事人承擔證明損失不存在的事實。(通說認為當事人約定違約金條款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免損失的確定和計算,因此主張違約金責任的當事人只需證明違約行為發生即可,而不需證明損失是否實際發生及損失額的大小。)如果承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能夠證明且違約金在性質上屬補償性的(由于合同法違約金的性質以補償性為主,因此在當事人無特別約定的情形下應推定為補償性違約金),則可以免除。但是,如果當事人有諸如明確約定無論是否造成損失違約人都要在違約行為發生后支付違約金的懲罰性約定,此時,裁判者首先應考慮違約金約定是否有違合同正義,有乘人之危、顯失公平的嫌疑,否則法院應尊重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二)違約金過高的認定標準
《合同法》第114條第二款未區分違約金的性質,統一規定以違約金是否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為標準來認定當事人是否可以請求法院減少違約金。《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第一款則強調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并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綜合衡量。29條第二款則為法院在一般情形下判斷違約金是否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提供了相對客觀的量化參考標準,即違約金高于造成的損失百分之三十。司法解釋將彈性與剛性規定相結合,為法院裁判過高違約金問題提供了妥當的方案。司法實踐中,面對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適用29條時,法官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如何正確適用第一款與第二款,如何理解以實際損失為基礎與兼顧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第二款為法院判斷違約金是否過分高于造成的提供了量化的參考標準即:“當超過造成損失30%”時,“一般可以認定”為過分高于損失。該款規定將違約金過高的認定標準與損失直接掛鉤,即一般情況下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系造成的損失1.3倍以上時,就可以認定為過高。百分之三十的量化標準考慮到了守約方難以證明的損失、非財產損失,兼顧了違約金的補償性與懲罰性適度,相對客觀的標準也減少了法官適用法律的隨意性,有利于同意裁判尺度。但是,如果一刀切地適用百分之三十的標準,則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一旦高于違約行為造成的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只要違約方通過反訴或者答辯的方式請求適當減少并且也能夠證明其主張,違約金就會被適當減少,造成的后果是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空間被司法壓縮,司法裁判背離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得違約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落空,背離了合同自由原則。因此,在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時,不宜一刀切地適用百分之三十的標準。確定了違約金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百分之三十后,應當遵照司法解釋二的綜合標準,結合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是否故意違約、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民商事主體對于違約金懲罰性的接受程度、締約雙方的經濟能力等因素,綜合合同自由與合同正義,在充分尊重民事主體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上,認定當前的違約金是否有違公平原則,判斷合同是否具有特殊情形并且該類特殊情形足以使法院認為即使違約金高出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也不構成過分高于損失。比如,經營者為了提高交易機會作出的假一賠十的承諾;旅游合同中,旅行社為了吸引游客以格式條款方式提供的高額違約金條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爭議調解協議書
2021-01-15適用保護女方需要注意什么
2020-11-29法律顧問合同的終止事項有哪些
2021-02-07房產抵押需要哪些資料
2020-11-26剝奪政治權利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2021-03-12電子商務法如何監管電商平臺
2021-03-15累犯絕對不適用緩刑嗎
2020-12-05交通事故搶救費用不足怎么辦
2021-02-092020年江蘇省工傷事故傷殘賠償標準
2020-11-08不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探望權如何行使
2020-12-23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可以繼承
2021-01-22寡婦享有婚姻自由權利嗎,寡婦能再結婚被阻怎么辦
2020-12-12怎樣才能要回購房的定金
2020-12-02承攬合同與雇傭合同的差別有哪些
2021-02-11房產繼承糾紛的解決方法有什么
2021-02-12購房合同不能忽視的協議,補充協議應該涉及的內容有
2020-11-11集資房滿兩年以什么為標準
2021-01-19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簽勞務外包合同是勞務派遣工嗎
2020-12-29勞動局都管些什么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