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我國法律將精神損害賠償明確規定在侵權領域,但對違約責任中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卻沒有規定,現實中,某些情形下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非財產損失遠遠大于財產上的損失,因此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也應同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一樣得到支持。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通過文意解釋的途徑找到現實的法律適用依據,是判決更加公正。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也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位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即我國法律只明確規定在侵權領域可以在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在合同法領域產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受損害方需選擇侵權責任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也出現一方當事人只違約沒有侵權,卻也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極大的精神損害的情形。盡管,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但是,通過條文文意解釋,可以看出是支持合同損失的精神賠償的。令人可貴的是,在司法實務中我國的法官已經作了有益的嘗試,對這類案件一般能進行理性權衡,合理運用自由裁量權,針對個件特性裁判給予精神損害賠償。
法律依據
對于違約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可以通過法律條文的字面解釋來處理。我國《民法通則》第11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可以理解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造成精神損害的,對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包括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失。
《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對這里的“損失”,完全可以認為包括精神損失。精神損害是受害人蒙受的損失,只不過他所失去的不是直接可以價格衡量的財產損失,而是精神利益的失去,以一定的金錢賠償來撫慰受害人并無不可,完全符合損害合法權益應予填補的民法精神。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后一方父母出錢買房,離婚時怎么分
2020-11-21商標字型相似是否構成侵權商標罪
2021-03-19買房網簽后又被抵押,抵押是否有效
2021-02-05租房合同和收據都丟了怎么辦押金
2021-01-23不動產權證和不動產權證書怎么過戶
2021-03-15如何確定交通誤工費賠償標準
2021-03-08合同形式瑕疵處理
2020-11-18學生借高利貸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30購買教育地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工傷期間用人單位不能解約嗎
2020-12-04違反三性是否導致勞務派遣失效
2021-01-16學生實習期間發生的工傷事故怎么解決
2021-01-06太平洋保險交滿能解除合同嗎
2021-03-10財產保險合同中的第一受益人寫誰更好
2021-01-07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該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是否一并處分
2020-12-14土地流轉補償標準
2021-03-25國家對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4“違建”面臨拆遷時真的沒有任何辦法嗎
2020-12-16房地產開發企業向被拆遷業主交付還建房如何計算繳納增值稅
2021-03-15農村拆遷安置保險是怎樣進行規定的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