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事實行為分別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以及侵權行為、違約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等。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后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二、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
根據《民法通則》第55條、第56條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法律行為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確認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自然人只有具備了民事權利能力,才能參加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自然人獲得參與民事活動的資格,但能不能運用這一資格,還受自然人的理智、認識能力等主觀條件制約。有民事權利能力者,不一定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2、行為人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指的是行為人內心的效果意思與表示意思一致。也即不存在認識錯誤、欺詐、脅迫等外在因素而使得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不一致。
但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也不是必然的無效行為,因其導致意思不真實的原因不同,可能會發生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后果。
3、行為內容合法。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行為內容合法表現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行為內容合法首先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相抵觸。其次,行為內容合法還包括行為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4、行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也就是行為人進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屬要式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采用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才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則當事人在法律允許范圍選擇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皆為合法。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事實行為是具有一定行為的犯罪,而民事行為則具有一定的犯罪思想,卻并沒有實行的。兩者之間雖然都屬于犯罪行為的一種,但是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的。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繼承的遺產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0-11-16不能數罪并罰的情況有哪些
2020-11-28環境超標如何舉證
2021-03-16打官司沒錢請律師該怎么做
2021-01-24公司不給實習生工資怎么辦
2021-03-15公益組織能否是商標權主體
2021-03-16交警穿便衣可以執法嗎
2021-01-14什么是假離婚
2021-02-24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
2020-12-08“上班族”千萬要保存好的東西有哪些
2021-02-04信用卡逾期不還會怎樣
2021-01-10怎么擬定合同有免責條款
2020-12-02新手買房時必須注意這些問題
2020-11-10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停工留薪期是否可以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4應屆生實習期簽什么合同
2021-03-03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離婚訴訟中,以夫妻一方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應如何分割
2021-01-21人身保險合同的特點
2021-01-09淺談對保險合同中重大事項的理解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