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環境污染問題是越來越嚴重,各種因污染引起的疾病逐年上升,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其實環境污染一直都存在,早在人類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污染的加劇,隨著人類法制觀念的提升,在處理環境污染問題上有了很大的成就,對于環境污染責任的歸責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一、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法律規定及歸責原則
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是指排污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以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方式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依法不問過錯,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責任的特殊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條規定了環境污染責任一般條款,即:“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規定了對環境污染責任的法律制裁,對于保護環境、促進民生具有重大的意義。
與一般的侵權行為相比,環境污染行為具有顯著的特征:環境污染責任是適用無過錯責任的特殊侵權責任,不問過錯,只要實施污染造成損害就應當賠償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所保護的是環境,既包括生活環境,也包括生態環境,保護范圍更為廣闊;污染環境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不作為的形式更常見;環境污染中的造成損害不是“造成他人損害”,而是“造成損害”這意味著被侵權人范圍更廣泛;責任方式范圍廣泛,而不局限于損害賠償責任。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的規定.當企業雖然有污染環境的事實,但未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有關規定,排污企業不承擔任何民事責任。而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5條的規定,即便企業排污符合國家的排污標準,同時未違反國家有關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但只要排污方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損害結果,那么排污行為人就應當承擔侵權民事責任。這是因為環境污染責任的認定采用無過錯責任制,國家或地方制定的相關排污標準是我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決定對排污單位是否收取排污費的主要依據。因此,即使企業排污符合標準,但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也應當承擔侵權賠償的民事責任。
二、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構成環境污染責任須具備以下三個要件:一是須有違反環境保護法律的行為;二是須有客觀的損害后果;三是污染環境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這一規定有兩個方面的重大價值:一是明確了環境污染責任采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
這一規定在整個環境侵權責任制度體系中具有統攬全局的作用,對強化污染者的法律責任、保護環境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簡化環境侵權訴訟程序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明確了環境污染責任的承擔不以污染行為具有違法性為要件。第65條沒有規定“違法”的要求,含義是即使是合法的排污,只要造成了損害,就要承擔責任。而不是否定違法性的要件,這樣擴大了環境污染行為承擔侵權責任的范圍,增強了對被侵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三、環境侵權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舉證責任是指法律要求糾紛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在一般侵權責任中,我國實行的舉證責任是“誰主張、誰舉證”,即誰提出索賠主張,誰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說受害人負有證明其所受損害與污染者行為間具有因果關系的義務。
《侵權責任法》第66條的規定了“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表明了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
它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舉證責任分配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于一般舉證責任分配規則而言的。如果按照 “誰主張、誰舉證”的傳統民事舉證原理,被侵權人應當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三個構成要件進行舉證,但是,由于環境污染侵權不同于一般侵權行為,由于自身的復雜性,被侵權人很難對污染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舉證。舉證責任倒置目的在于免除本應由提出主張方應承擔的舉證責任,而就待證事實的反面事實,由相對方承擔不利的舉證責任,這將大大有利于保護環境污染中的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四、市場份額規則的適用
企業生產活動中,單個污染行為可能不會造成環境的損害,但是多個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相結合則可能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實踐中存在很多污染者共同污染或破壞造成損害的情形。《侵權責任法》第67 條規定了“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這一規定表明了兩個以上無意思聯絡的污染者造成損害,不能確定是誰的污染行為造成的損害,但都存在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即按照市場份額的規則。
所謂市場份額責任,并不是針對環境污染責任創立的,而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上訴法院1980年審理的辛德爾訴阿伯特制藥廠案中確定的產品侵權責任的規則。這一規定有利于促使企業改進生產設備,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從長遠看,也有利于被侵權人環境權益的保護。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有兩點與共同危險行為不同:第一,每一個污染者污染行為的情形不同,對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并不一樣,因此責任份額也不同。第二,對承擔的責任沒有規定為連帶責任,僅僅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五、靈活確立了因第三人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責任承擔
實踐中,第三人原因造成的環境污染普遍存在,導致了環境污染侵權法律關系復雜化。《侵權責任法》第68 條規定了“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該規定不僅明確規定了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不是污染者的抗辯事由,而且賦予了被侵害人在追究責任時有選擇權,即既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這樣規定就更有了靈活性,更有利于保護被侵害人的權益。
在環境污染責任中,真正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是污染者的污染,是第三人的過錯行為作用于污染者,使污染者的污染行為造成了被侵權人的損害,污染者的污染行為具有較為直接的因果關系。同時,環境污染責任使用無過錯責任,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活、生態環境,保護被侵權人的民事利益。因此,在此種場合不適用第三人過錯的一般規則,而采用不真正連帶責任規則。這是環境污染責任中的第三人過錯改變一般規則,采用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基本原因。
該規定超越了《水污染防治法》第85 條 “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的先由污染者賠償,再向第三者追償的規定;也超越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 條“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擔賠償責任”的第三者直接賠償的規定。被侵權人完全可以根據污染者或者第三人的賠償能力的大小或舉證責任的是否便利(被侵權人如果起訴污染者,不必證明其有無過錯問題,如果起訴第三人,則應當舉證其有故意或者過失)來決定自己的請求或起訴對象,確保自己的損失得到賠償。
六:“環境污染責任”規定的不足
(一)《侵權責任法》未明確區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種環境侵害行為
在環境法學領域,區分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已經是一種常識。環境污染主要是指對大氣、水體、海洋、土地等生活環境的污染;環境破壞是指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這兩種情況都構成對環境的侵害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八章標題為“環境污染責任”,第65 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不斷出現的“環境污染”、“污染者”等詞語,不難看出,這一條款關于環境侵權方式上僅被限定為污染環境,遺漏了另一類重要的環境侵權方式——生態破壞。在我國,因開發自然資源引起的水土流失、農業生產條件被永久破壞以及生活條件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問題也同樣存在甚至是更為嚴重。如果侵權法只關注污染引起的損害,必將使因生態破壞行為受到損害的公民無法獲得法律救濟。在《侵權責任法》出臺后對該法的學理釋義中,一再闡釋這里規定的“環境污染”包括對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污染,涵蓋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兩種情況。但是,法條文義表達的直接信息與對環境問題的通常認識很不相符。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國外或者某些地區關于環境侵害責任的立法表達,消除這種歧義。但同時那么因資源開發引起生態破壞從而侵犯他人權益的問題如何救濟呢?環境問題本身包括兩大部分:一是環境污染,二是生態破壞。
(二)《侵權責任法》未充分體現環境污染責任中損害的特點
《侵權責任法》第65 條所規定的環境污染責任構成要件要求的是造成事實上的人身或者財產損害后果。一般而言,環境污染對人身財產的損害過程比較緩慢,等顯現出來時,造成的事實上的損害一般無法彌補和消除。因此,單純的事后的救濟制度使得被侵權人很難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所以,立法應充分考慮環境侵權的特點,不僅重視事后救濟,更應當重視事先預防,應提高構成環境侵權的標準。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法中的相關規定很容易看出我國在環境污染責任的歸責上并非僅僅采用一種原則而是綜合的采取多種原則,做到理論實踐的結合,使得在處理環境污染責任劃分上有理有據,更加的符合實際的需要。此外在以上幾種原則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端,對于環境污染給人造成的人身損害往往是緩慢的,當事人在證明其因果關系上存在不小的難度。
如何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時效是多久
環境污染事故處理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警告的行政處罰采用什么程序
2021-01-30家庭暴力簡介與家庭暴力類型有哪些
2021-02-27家暴離婚起訴狀
2021-02-01留置權適用占有改定嗎
2021-01-26建筑施工噪聲管理有哪些規定
2021-03-20贈與房產配偶有份嗎
2021-01-25轉繼承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2020-12-16雇主騷擾保姆要負法律責任嗎
2021-02-07學生課間玩游戲受傷學校該負責任嗎
2021-01-04如何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14勞務合同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20抵押房的保險和購買人壽保險
2021-03-11企業為員工買人壽保險有哪些作用
2021-01-24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3-19保險公司是怎么設立的
2021-01-14保險合同的變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21-01-10保險公司拒賠有哪些合法理由
2020-11-29保險理財:如何選擇投資型保險?
2021-01-13買保險關注5個關鍵節點
2020-11-26承包合同未到期能否單方中止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