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是民事行為嗎?
好意施惠也屬于民事行為,好意施惠行為,雖然當事人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但依照法律的規定同樣是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
因為好意施惠是無償的,是基于人們內心的善意,應該從公平的角度處罰,酌情減輕施惠人的責任,因此司法實踐中施惠人非基于故意或是重大過失導致的損害,一般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施惠人應當承擔損害結果的法理是基于先行行為而產生的對相對人權利保護的義務,如相對人因此行為受損,施惠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此時已轉變為侵權關系了。
既然是侵權關系,故又涉及到侵權責任的歸責問題,適應侵權責任歸責一般原則過錯歸責,但有以下情形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或免責:
1、 如被侵權人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額責任;
2、 如果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3、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責任;
4、 損害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5、 其他諸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造成的損害,只要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 的損害,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二、民事行為的構成要件
關于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存在很多爭議,就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一般成立的要件有以下幾點:
1、當事人確定。(有的民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只有一名)
2、意思表示明確。(有的民事行為只須一個意思表示,比如拋棄動產;有的民事行為必須有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比如買賣合同)
3、標的確定,標的是行為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標的與標的物區分開來,標的的外延比標的物的外延廣闊,即標的物是標的的物化。比如汽車,房屋等;而標的可以之權利或者義務等)
主要是有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民事行為都要承擔必要的法律后果,所以,才有一部分人對好意施惠行為存在著爭議,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因好意施惠而引發的侵權行為很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對此,基于當事人當時出于善意,即便造成了侵權后果,也可以減輕賠償責任。
民事責任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區別是什么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有哪些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定是怎樣規定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商標侵權呢
2020-11-09委托事項和權限范本
2021-02-28債務人提供房產抵押有期限嗎
2021-02-18怎么看匯票是否附有追索權條款
2021-03-12擔保法解釋一
2020-12-14遺產繼承訴訟的管轄法院如何確定
2021-01-22交通事故訴訟請求怎么寫
2021-01-16勞動合同變更時未變的內容繼續有效嗎
2021-02-10父母贈與房產后還能反悔嗎
2020-11-27企業房產證辦理流程
2021-01-08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和犯罪構成
2020-12-14人壽保險多長時間生效
2021-02-24整容手術意外有保險可買嗎
2020-12-19怎么理解委托一審法院續保保全
2021-01-26保險合同當事人的特殊性是如何體現的
2021-02-26批單不屬于格式條款
2021-01-11保險夠賠了個人還要賠償嗎
2021-01-25酒駕出車禍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2-17保險公司不予理賠可以起訴嗎
2020-11-27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六十七條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