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是欺詐嗎?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犯罪一般表現為在產品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欺騙手段;而詐騙罪常常亦以冒充銷售產品的工商活動來實現。兩者往往極易混淆。但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一)所侵犯的客體不同。
本罪所侵犯的是市場管理的正常活動及費者的合法權益,包括其人身健康及財產安全等權利;而詐騙罪則是對財產的所有權造成侵害。
(二)犯罪目的不同。
本罪一般表現為以獲取非法利潤為目的,但也可以是出于其他非法目的,如為了不正當競爭,通過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冒充為他人生產的產品,毀壞他人名譽,以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等;而后者則只能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
(三)客觀行為的表現方式不同。
詐騙罪是完全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自愿地“交出財物”,而本罪則是在經濟活動中,違反工商管理等市場管理法規,在生產、銷售等工商活動中使用偷工減料、摻雜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帶有欺詐性質的手段進行非法的經營活動。
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罪的犯罪構成:
(一)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國家有關產品質量、工商行政的管理制度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法規,故意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行為。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生產者、銷售者。實踐中,一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只要實施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行為均能構成該罪。根據本節第150條的規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
(四)主觀要件
本罪往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即故意以“假、劣”冒充“真、好”。本罪多以營利和獲取非法利潤為目的,但本條并未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是構成本罪的主觀方面必須具備的要件。過失不構成本罪。
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了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罪的量刑處理意見,在對相關犯罪事實進行認定時,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情況來進行處理,特別是因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罪的犯罪事實認定上,應當根據法律規定的相關情況來進行處理,避免出現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認定標準是什么?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什么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侮辱誹謗罪立案標準
2021-02-19員工股權激勵解禁后多久能賣
2021-01-12留置權與抵押權有什么不同之處
2020-12-16非法經營煙花爆竹犯罪嗎
2021-02-09如何妥善處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糾紛
2020-12-29遺贈與生前贈與有什么區別
2021-03-21銀行抵押合同簽了會不放款嗎
2021-01-13醉駕撞車不賠償怎么辦
2021-02-21專利申請書范文應該怎么寫
2021-02-10什么是回購房
2021-02-20購房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08哪些情形單位可以扣工資
2020-12-10簽了合同剛入職兩個星期怎么離職
2020-12-27員工簽訂競業限制條款注意事項
2020-12-11單位給員工調崗應該怎么做
2021-01-23資產重組職工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5意外傷害保險證明材料有哪些
2021-02-14房屋保險中的分類有幾種
2020-11-27投保人有哪些主要義務
2020-12-31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