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
從現行法律上看,侵權責任主體只能是民事主體,人工智能本身還難以成為新的侵權責任主體。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認定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侵權發生后,誰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應當由誰負責,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爭議。“然而人工智能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
與之類似的,當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他人損害侵權時,是由駕駛人、機動車所有人擔責,還是由汽車制造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擔責?法律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專門的侵權責任規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中,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能更多涉及危險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致害,無論從產品責任還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上看,都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其本身是否屬于高度危險作業(如無人機),從而決定了是否適用高度危險作業致害責任。
二、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第二條?【保護范圍】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六條?【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損害事實的存在。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3、因果關系。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于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并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所進行的解答,人工智能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如果大家還想了解其他法律知識,律霸網還提供了專業的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再次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夫妻財產損害該不該賠
2021-02-01工作時間摔了一跤算工傷嗎
2020-12-11員工關系專員如何處理工傷事故
2021-02-20商號權糾紛主體可以是個人嗎
2021-02-24破產和解程序中生效的要件有哪些
2020-11-27故意傷害輕傷一級會判刑嗎,怎么判
2021-01-16辭退后還能辦病退嗎
2021-02-08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不一致如何解決
2020-12-08員工與公司解除合同能否要到賠償
2020-12-22一房多租詐騙15萬,一房多租構成犯罪嗎
2021-01-16離職檢查電腦合法嗎
2020-11-24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團體意外傷害險的保險責任
2020-11-19貨物運輸保險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021-02-07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中止與復效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01保險公司不認拖車費怎么辦
2021-01-31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期限
2021-01-12交強險保額怎么計算
2021-02-17無保險可拍司法處置車嗎
2021-03-01購買汽車保險怎么選擇銷售商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