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
從現行法律上看,侵權責任主體只能是民事主體,人工智能本身還難以成為新的侵權責任主體。即便如此,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認定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侵權發生后,誰是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就應當由誰負責,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存在爭議。“然而人工智能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
與之類似的,當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他人損害侵權時,是由駕駛人、機動車所有人擔責,還是由汽車制造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擔責?法律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專門的侵權責任規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中,人工智能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能更多涉及危險責任或無過錯責任。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致害,無論從產品責任還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上看,都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其本身是否屬于高度危險作業(如無人機),從而決定了是否適用高度危險作業致害責任。
二、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第二條?【保護范圍】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六條?【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1、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損害事實的存在。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3、因果關系。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于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并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人工智能的侵權責任該如何界定”所進行的解答,人工智能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件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如果大家還想了解其他法律知識,律霸網還提供了專業的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再次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律師服務收費采取什么收費方式
2021-03-18手術出現意外怎么判定
2021-01-07新工藝是否可以申請專利權
2021-03-07如何把控合同中主體資格的審查
2021-03-14越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7校園體育運動中的侵權責任歸屬
2020-12-01競業限制補償金如何生效
2020-12-26公司可以隨意調崗嗎
2021-01-27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怎樣調解勞動爭議
2021-01-01人壽保險的類型和條件有哪些
2021-03-20比例再保險經營方面的條款有什么
2021-03-07解除保險合同的手續及風險
2021-01-24保險法的修改與保險合同格式條款
2021-02-10意外保險理賠多久到賬
2021-01-31無交通事故現場保險公司拒賠合法嗎
2021-02-09鄉級人民政府怎樣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0-12-02農民該如何維護自己參與土地流轉的合理收益
2021-03-17農村宅基地拆遷補償能否分割
2021-02-27房屋拆遷的航拍圖到哪里可以查看
2021-02-03鄉鎮政府有權進行征地拆遷嗎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