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是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推崇和擁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階段社會之中,見義勇為者卻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流血又流淚”往往成為了見義勇為者的真實寫照。正是由于當前社會對于見義勇為者的法律保護力度不足,導致了在國家、集體財產或公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多公民并不愿意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給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原則帶來嚴重損害。僅從現階段我國民事法律制度角度分析,民法對公民見義勇為行為法律定性不明確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缺失是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界定
1,行為人并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么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2,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并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愿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準。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那么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二、見義勇為的基本法律特征。
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1,見義勇為行為沒有法律義務或約定義務。對于約定人來說,義務具有強制性和功利性等特點。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基于約定或法律的基礎上,這就是行為人的分內職責。因此,判斷見義勇為行為應當以道德的標準加以衡量,主要考察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出于自愿、自覺和非功利性。
2,見義勇為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這一特征是見義勇為的本質表現,是“義”之所在。因為,見義勇為的道德標準是公而忘私,舍己救人。倫理價值是尚義輕利。
3,見義勇為必須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在認定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必須要找到行為人為公共利益不顧個人人身和生命安全的行為。當然,對于不顧個人安危的標準是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的,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旨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搶險救災等行為,無論行為的效果和程度,都可以視為見義勇為。
三、見義勇為的民法定性。
當前學術界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民法定性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
1,無因管理。一些學者提出,見義勇為行為與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在構成要件等方面具有極強的相似性。但是見義勇為超越了普通的無因管理行為,是一種高級的無因管理行為。法國、德國等國家民法都將見義勇為定義為無因管理行為,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國內司法界的普遍認可。
2,契約說。還有一些專家認為,見義勇為實際上是行為者與救助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法律要約,其實質是一種合同關系。實際上,見義勇為是一種事實行為,而合同則是法律行為,這種說法混淆了這兩個概念,并不具備說服力。
3,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見義勇為實際上是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行為,其理由是根據民法中關于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的有關規定。徐州民事律師認為,見義勇為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其主要區別在于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行為的主觀原因在于保護行為人的個人利益,見義勇為行為的行為人主觀原因是維護他人利益。雖然兩者可能產生同樣的后果,但是卻并不能夠完全混淆。
4,防止侵害說。這種說法將見義勇為歸納為民法中規定的“防止侵害”行為,實際上是對無因管理說的一種延伸。從本質上說,防止侵害也是無因管理行為的一種,但是見義勇為的行為范圍要超過防止侵害,因此這種說法也不能完全概括見義勇為的特點。
四、我國民法對于見義勇為行為施加保護現狀。
當前,我國民法法律制度體系中并沒有完整的針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保護的專門規定,而是散見于各個法律制度之中。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補償的方式來實現。例如《民法通則》中關于無因管理、防止侵害、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規定以及最高法的部分司法解釋等等,都是當前我國民法中關于見義勇為法律保護的依據。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
1、向侵權人申請補償。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可以向侵權人申請補償,是《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內容。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主要是指實施了見義勇為的自然人可以向實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人申請賠償。
2、向收益人請求補償。向受益人請求補償是指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在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后,可以向被保護的受益者提出補償的申請。見義勇為行為人可以向受益人提出補償申請,主要是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見義勇為行為案例存在侵權人缺失或難以確定的問題,為了切實保護見義勇為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無因管理的有關原則,受益人要適當為行為人提供補償。
3、向國家申請補償。在見義勇為行為人申請補償的過程中,如果一旦出現侵害人、受益人不清楚、無法補償、無力補償或者不愿補償等現象,那么行為人的個人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對于行為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從公共行政的角度進行分析,見義勇為的行為人實質上是起到了協助政府的作用,對社會公共秩序起到了保護作用。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護著,有必要承擔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是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終救濟途徑。
五、對完善我國現行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行為的建議
1、當前我國法律制度中對見義勇為行為保護規定的主要缺陷。徐州民事律師表示,應當說,現階段我國法律制度對于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的相關規定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見義勇為行為保護沒有列入法律層面之上,只是散見于地方性法規之中,法律效力十分有限,也缺乏法律層面上的權威性和統一性。二是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容易給司法實踐造成不利影響。由于缺乏法律層面上的統一規定,司法實踐過程中見義勇為案件的審理往往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給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性造成嚴重影響。三是見義勇為的賠償標準不統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力過大,對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及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是不利的。
2、對于提高見義勇為法律保護力度的建議。徐州民事律師認為,為了有效提高我國民事法律對于見義勇為行為的保護力度,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應當采取如下幾方面對策和措施:
(1)設立見義勇為專門性法律制度。建議相關部門將設立專門的見義勇為法律制度納入立法計劃之中,進行嚴密地立法論證和調研。制定專門的見義勇為保護法律的意義在于能夠有效地提高法律保護水平,提高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符合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
(2)進一步完善現階段法律規定。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要為出臺專門的見義勇為保護法作出必要的準備以外,還需要對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在《民法通則》中增加見義勇為的概念和表述,明確其法律地位和性質。其次,要明確提出見義勇為行為的補償標準,按照無因管理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徐州民事律師建議改變當前按照“受益人受益額”確定補償金額的做法,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受益人的受益額很難得到確定。應當采取“受益人損失額”作為補償標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要改變現有民法法條的表述形式,提高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第四,要在相關的民事法律中增加國家賠償的相關內容,作為見義勇為行為人的最后救濟途徑,確保侵害人或受益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賠償的情況下,行為人能夠獲得合理的補償。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作為法律規定的完善和補充。例如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開展見義勇為先進人物評選等,提高社會認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實現見義勇為代償。
考慮到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社會利益、對社會的積極貢獻的特殊性質,民政、勞動保障、財政等有關政府部門或見義勇為基金會既要進行必要的表彰和獎勵,同時要做好有關見義勇為人員保障工作。在見義勇為被害人或其家屬得不到及時充足的賠償時,可先行墊付并取得對侵權人、受益人的追償權。也可以依據有關規定先行向其家屬發放一定數額的社會撫恤性質的救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童工多少歲起算作童工
2020-12-08員工獲得激勵股權能否轉讓
2021-02-02限售解禁股可以股權質押嗎
2021-03-23交通事故賠償協議有哪些要求
2021-03-24沒續簽合同能賠償雙倍工資嗎
2020-12-23什么是非婚生子女?怎樣保護非婚生子女
2020-11-21哪些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021-01-07單位拒絕支付工傷賠償怎么辦
2020-12-12子女的撫養權爭取方法
2020-12-28對用人單位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規定
2020-12-12又一座僅供瞻仰的神龕——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解讀
2020-11-20人身意外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19保險公司意外死亡索賠有時間限制嗎
2020-11-10第三者強制責任險賠償的歸責有哪些原則
2020-11-26CIP 運費和保險費付至(……指定目的地)
2021-01-30被保險人放棄向第三人索賠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2-29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遵循的原則是什么
2020-11-16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的證據有哪些
2021-03-18土地流轉后,土地被征收應該屬于誰
2021-01-30因商業原因要用我家的地,我能拒絕嗎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