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0年《德國民法典》第847條首次明確提出了“非財產損害”可以獲得金錢賠償以來,用物質賠償精神損失,已成為當代許多國家侵權法中一項通行的法律制度。1982年我國《憲法》第38條作出了“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原則性規定。1987年1月1日施行的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明確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這一民事立法,理論界和司法界普遍推定它作為我國人格權上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為精神損害的物質賠償開辟了通道,一度被視為“人格權利的商品化”的精神損害賠償也首次在立法上得到確認,實現了法學理論的撥亂反正。近年來,當事人向法院請求精神賠償損害,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民事案件明顯增加,但在審判實踐中,對精神損害的金錢賠償如何確定問題,長期理解不一致,適用法律不統一,導致對當事人利益的司法維護不夠統一和均衡。為了解決審判實踐中存在這一難題,最高人民法院在總結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2001年3月8日制定了《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為人民法院審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和意義(一)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侵害人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人身權利,給受害人的人格、精神、尊嚴、人身自由等造成非財產上的損害,由侵害人給予經濟賠償,以撫慰受害人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但精神損害賠償一詞,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中沒有出現過。1993年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發〔1993〕15號發布的《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引用了“精神損害賠償”一詞,從而基本上結束了《民法通則》頒布后我國司法理論界對120條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爭論。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法釋〔2001〕7號發布《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進一步明確了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范圍、訴訟主體、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與賠償數額。由于精神損害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是一種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和人格權的行為,它直接表現為一種非財產損害,在傳統民法理論中一般被定義為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其特征是一種無形損害,本質上不可計量。精神損害行為又具有特定性,它只能是由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和人格權造成的。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就是指民事主體因人身權利和人格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要求侵權人通過財產賠償等方式進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是針對精神損害的后果所應承擔的財產后果。(二)精神損害的意義和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頒布《解釋》這一立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對人身和人格價值的尊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其意義和作用在于:一是有利于切實保護自然人(受害人)身份和人格的合法權益。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就是充分保護自然人的人格權和身份權,以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二是有利于緩和與消除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精神賠償的目的主要是使受害者得到應有的撫慰,緩和與消除其精神上、生理上的痛苦與折磨,平復其內心的創傷,從而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這是精神損害賠償具有撫慰性的一面。三是有利于教育人們遵紀守法,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維護社會秩序。我國是一個受封建社會歷史傳統觀念影響很深的國家,封建余毒殘存,公民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侵犯人格權和身份權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用立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僅能教育人們遵紀守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警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有期限嗎
2021-02-27勞務派遣員工申請仲裁如何處理
2021-01-02融資擔保公司能否接受抵押物
2021-03-18家庭冷暴力的緩解方法有哪些
2020-11-13雇主怎么在勞動合同上免責
2021-01-16企業破產能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下崗職工轉移勞動關系的三個難點
2021-02-20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怎么解決交通事故兩方受傷賠償的問題呢
2020-12-03交通事故理賠有哪些事項
2021-01-24產品責任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19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1-07投保人對被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無效嗎
2020-11-17酒后駕車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24意外撞傷自家人,能要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1-14保險代理人在其業務中欺騙被保險人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1耕地承包年限
2021-02-20土地承包合同可以簽終生嗎
2020-12-25土地承包權可以轉讓嗎
2021-02-11在征地拆遷中,什么時候應該進行聽證程序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