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自己的行為是犯罪的罪犯通常都會有自己只要堅持不認罪就不會被定罪的僥幸心理,尤其是在國家機關沒有切實掌握能夠將其定罪的證據的時候就更容易被罪犯利用這個時機,但實際上已經作出的大多數判決都是在沒有罪犯認罪情況下做出的,那么,是否罪犯不認罪可以判其有罪?
一、是否罪犯不認罪可以判其有罪?
犯罪嫌疑人不認罪的,不會影響法院依法判決。
重證據不輕信口供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雖然沒有取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口供的,但有證據證明被告人已經構成犯罪,應受刑事處罰的,法院仍根據根據其它犯罪證據對被告人進行判刑。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這個屬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庭審中拒不供認犯罪事實,僥幸逃避法律制裁,無悔罪表現,亦酌定從重處罰。
《刑法》第六十二條規定:我國法律對于非犯罪情節從重處罰只有法定從重處罰,不存在酌定從重處罰。
根據《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的說明,酌定情節可以分為從寬情節和從嚴情節,并不存在從重情節。
我國法律對非犯罪情節需要酌定從重的,如累犯、毒品再犯、國家安全累犯等均以明文形式進行了規定,即一切非犯罪從重情節均為法定,不存在酌定形式。我國法律未授予法官擬制法律的權利,因此非犯罪情節從重處罰不存在法定以外情況。
“拒不認罪,從重處罰”違背憲法和法律保障辯護權的目的。憲法和法律保障被告人辯護權的目的在于“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從而做到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并重。
是否罪犯不認罪可以判其有罪?綜上所述,法院對于這種已經面臨判決卻依然堅持自己沒有任何犯罪行為的罪犯是可以直接根據已有的客觀證據來追究其責任并將其定刑的,罪犯沒有在國家給機會的時候主動承認就相當于失去了減刑的可能性。
在我國關于拒不認罪是什么意思
盜竊拒不認罪的認定后果是什么?
法庭拒不認罪的話會怎么處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環保禁養關停魚塘有補償嗎
2020-11-30著作權怎么申請
2020-11-22交通事故賠償協議有哪些要求
2021-03-24五保戶的監護人是誰
2021-03-09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保單受益人變更有講究
2021-03-17住院收費票據丟失保險拒賠合理嗎
2020-12-25保險名詞解釋:什么是保全 如何申請?
2020-12-25投保出口產品責任保險注意事項
2021-03-11林地承包多少錢一畝
2020-11-09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協議怎么寫
2020-11-20拆遷發生糾紛是否可行政訴訟
2020-12-20拆遷房需要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28宅基地上的商鋪如何拆遷補償
2021-02-22房屋拆遷法律常識,城市房屋拆遷的基本特征
2020-12-03拆遷產生問題時效是多久
2021-01-01家庭小工廠拆遷補償需要完善什么手續
2021-02-05企業拆遷賠償項目中包括哪些內容
2021-03-23廣東出臺新規定 拆遷補償不得低于市場估價
2020-12-03新農村建設拆遷按面積補償還是人口補償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