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規定的不同刑事犯罪,其實實際侵犯的客體都是不一樣的。有侵犯的是國家公職人員的廉潔性、有的侵犯的則是公私財產所有權。而對于故意殺人犯罪來說,大家知道法律中規定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什么嗎?下文中律霸小編為你做詳細解答。
一、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什么
本罪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故意殺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權。人的生命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刑法中生命起始的標志能說為胎兒脫離母體后,開始獨立呼吸。生命的終止我國實踐中以心臟停止跳動為標志。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心臟不可逆轉地停止跳動,可以認定為生命已經終止。因此,母體中的胎兒與尸體都不能作為故意殺人的罪的客體,但侵犯其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或侮辱尸體罪。
二、故意殺人罪如何認定
(一)罪與非罪。
1.是否有行為違法的阻斷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意外事件、競技比賽以及執行公務將他人殺死,一般不構成犯罪。
2.他人行為引起自殺案件的認定:
(1)幫助自殺行為。
幫助自殺,是指:第一、他人已有自殺意圖,行為人對其在精神上加以鼓勵,使其堅定自殺的意圖,第二、或者給予物質上幫助,使他人得以實現其自殺意圖,第三、或者受已有自殺意圖者的囑托而直接將其殺死。在民事侵權行為法中,受害人的同意是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但剝奪他人生命違背法律及公序良俗,所以幫助自殺行為原則上應當構成故意殺人罪。雖然安樂死越來越多的得到社會的認可,但在目前我國立法尚未承認其合法的前提下,安樂死行為仍構成故意殺人罪。當然,對于幫助自殺行為,由于其不是剝奪他人生命的唯一原因,有時可能是次要原因,因而其危害小,處罰應考慮從輕、減輕或免除。但是仍然應當追究其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2)教唆自殺行為。
教唆自殺是指行為人通過勸說、利誘、命令、脅迫等方法使沒有自殺意圖的人產生自殺決意并實施自殺行為。由于教唆者主觀上具有殺人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教唆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如教唆對象為無責任能力人,教唆者應以故意殺人罪的間接實行犯對待。
(3)相約自殺。
相約自殺是指行為人和他人一起約定好一起自殺,但最后行為人沒有實施自殺的行為。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而且以自己也要自殺為前提,客觀上也放任了對方的自殺行為,因此,對于行為人的行為也應當以故意殺人論處。但在量刑事方面因其社會危害性小,可以考慮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間接殺人。教唆未達到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殺害他人,由于行為的實施者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所以行為者實際上是教唆者的工具。此教唆者在理論上稱為間接正犯,被教唆者實施的行為應視為是由教唆者本人實施的。教唆者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三)故意傷害(致死)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未遂)罪區別。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犯罪故意的內容不同,故意傷害罪的故意只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內容,他人死亡是由于過失所致,而故意殺人罪的故意則以剝奪他人生命。
(四)故意殺人罪與危害公共安全性質的犯罪區別。以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手段殺人的,如果危及到不特定多數人的安全,則故意殺人罪與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等罪構成想象競合,從一重處罰。不特定是指危害行為的危害結果事先無法確定,危害公共安全行為一經實施,其犯罪后果就具有嚴重性與廣泛性。
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罪很相似,但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生命權,而故意傷害罪則僅僅是侵犯的公民的身體健康權,這二者不一樣,從惡劣程度上來看,自然是故意殺人罪要嚴重一些。《刑法》中也對故意殺人罪的量刑規定的比較重。
故意殺人罪民事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0故意殺人罪判刑幾年
故意殺人罪辯護律師怎么做無罪辯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累犯量刑標準
2021-02-06導致患者死亡的醫療事故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6網絡造謠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1-01-15非法同居是否構成繼子女關系
2021-03-12協議離婚雙方多久能離婚
2021-03-16有錢買房卻不給撫養費怎么辦
2021-02-10兩人共同出資買房私下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1補償款提存程序
2021-03-17以欺騙為前提的合同有效嗎
2020-11-12店主不履行合同該怎么辦
2020-11-21雇傭關系適用侵權法嗎
2021-01-22大學生在校外自殺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08非工傷醫療期滿后如何賠償
2021-03-15試用期時間有啥規定
2021-03-11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工地上受傷如何索賠
2021-03-16旅游意外險保單索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20飛機延誤賠償險標準
2021-03-21什么叫提存保險金
2020-11-30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