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有什么區別呢?二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請閱讀下面律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
《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成立犯罪預備的特征:1.行為人主觀上是為了實行犯罪;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3.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4.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預備作為犯罪故意的初期形態,雖然還沒有著手實行犯罪,但客觀上造成了對法益的現實威脅或侵害的現實可能性,依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由于預備犯還沒有造成危害結果,對法益的侵犯通常小于既遂犯,因此《刑法》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意表示是指行為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內心的犯罪意圖表現于外部的行為。其特征:1.犯意表示是一種單純將犯罪意圖表現于外部的行為;2.它需要借助言語、文字或具體的行為舉動等一定的方式能夠被他人所感知;3.它是一種犯罪意圖的單純流露,對以后可能實施的犯罪是否易于實行、便于完成尚不能起到制造條件的作用。
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別在于,犯罪預備是對實行犯罪其促進作用的行為,即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也就是有實現其犯罪故意的行為;而犯意表示行為只是單純流露犯意,不是實現犯意的具體行為,沒有對法益構成現實威脅,因此,犯意表示并非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可以構成犯罪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有建立在為了該犯意表示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基礎之上的具體行為,才能評價為“危害社會的行為”從而可能成立犯罪預備。
從成立犯罪預備到核心要求看,僅有犯意表示而沒有具體準備工具、制造條件行為的,不能認定為犯罪預備。根據《刑法》規定,犯罪預備要求的行為包括兩類:1.?準備工具,即準備實行犯罪的工具,如購買犯罪工具、制造犯罪工具改裝物品使之適應犯罪需要以及盜竊他人物品作為犯罪工具。2.制造條件,即除準備工具以外的一切為實行犯罪制造條件的預備行為,可以表現為:①制造實行犯罪的客觀條件,如調查犯罪現場和被害人的行蹤、出發前往犯罪場所或守護被害人到來、誘騙被害人前往犯罪場所等。②創造實行犯罪的主體條件,如勾結糾集犯罪同伙、尋找共犯人等。③制造實行犯罪的現實作案條件,如商議犯罪的實行計劃、進行分工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管轄權異議法院可以口頭裁定駁回嗎
2021-03-10合資轉外商獨資是否可以
2021-01-22人身損害賠償范圍
2021-02-04什么是查封,對于查封法律有什么樣的規定
2020-11-11保姆續約要交中介費嗎
2021-02-10按份共有房產證如何辦理贈與手續
2021-01-07勞務派遣處理勞動合同爭議
2020-12-12公司虧損沒錢發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1-03-12定期壽險的保險期限有多久,定期壽險適宜哪些人群
2021-01-17保險合同轉讓的程序有哪些
2021-02-17什么叫加扣免賠率
2020-12-25履約保函有效期是多久,履約保險的風險有哪些
2020-12-12互聯網保險渠道分類是怎樣的
2020-12-26發生保險糾紛時應怎么辦
2021-02-02委托代理人
2020-12-15土地承包合同可以簽終生嗎
2020-12-25如何認定土地轉讓合同效力問題
2020-12-30土地作價入股算轉讓嗎
2020-11-09土地流轉合同怎么填
2021-03-22公司拆遷補償工資怎么算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