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律師法規定的法律援助的對象有哪些?
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立法精神,我國的法律援助對象是指具備獲得法律援助的資格條件并實際獲得法律援助的人。
其中,所謂具備獲得法律援助的資格條件是指要具備以下條件:
1、具備以下條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申請法律援助:1.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2.確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公民經濟困難標準由各地參照當地政府部門的規定執行)。
2、盲、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沒有委托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其他殘疾人、老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可能被判處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律師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
3、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4、經審查批準的法律援助申請人或符合條件、接受人民法院指定的刑事被告人、嫌疑人為受援人。在法律援助過程中,受援人可以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動的進展情況;受援人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承辦人員未適當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更換承辦人。
5、受援人因所需援助案件或事項的解決而獲得較大利益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支付服務費用。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有什么義務和責任?
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作出同意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并將決定書及具體承辦援助事項的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通知受援人,由法律援助承辦人員與法律援助機構、受援人三方共同簽訂“法律援助協議”,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受援人的主要義務是:
(1)遵守法律規定,按法律援助協議的規定和法律援助承辦人員進行必要的合作。
(2)受援人因所需援助案件或事項的解決而獲取較大利益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支付服務費用。對以欺騙方式獲得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撤銷其受援資格,并責令其支付已獲得服務的全部費用。
對不與法律援助的決定不服怎么辦?
除了人民法院指定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外,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當事人的法律援助申請書之日起20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援助的決定,并通知申請人。申請人對不予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請求法律援助機構重新審議一次。
在法律援助沒有通過時候不知道哪里找律師,來律霸網有專業律師給你提供協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刑罰轉變為無期是否還能執行
2021-03-01申請設立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應提交哪些文件
2020-11-10定額發票能報銷嗎
2021-03-09對身份不明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偵查羈押期限是多久,如何處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偵查羈押在實踐中的問題
2021-03-08自己寫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怎么賠償
2020-11-28交通事故對方全責不賠償應該怎么辦
2021-01-25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1-04員工受傷申請調崗可以嗎
2020-12-01公司倒閉勞務外包工有賠償嗎
2021-02-08國際鐵路聯運發生的貨損能直接起訴嗎
2021-01-19出租人拒絕維修水管,該怎么辦
2020-12-15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人壽保險合同及準備金轉移的規定
2020-12-28保險責任怎么確定
2021-01-02人身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3非直系親屬關系可以買保險嗎
2021-02-12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保險公司賠付拖車費嗎
2020-12-10生存保險可以買嗎,生產保險與死亡保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