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知情權作為一項重要的憲法權利已逐漸為人們所了解,政府信息公開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中心,并且其立法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目前行政法學界主要從信息公開這一點出發,探討行政相對人的信息權利和行政主體的信息義務。而筆者認為,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應當覆蓋更廣的范圍,并獲得更多形式的法律制度保障。一、行政相對人知情權概說知情權(righttoknow)又稱為了解權或知悉權,就廣義而言,是指尋求、接受和傳遞信息的自由,是從官方或非官方獲知有關情況的權利,就狹義而言則僅指知悉官方有關情況的權利。從內容上講,知情權包括接受信息的權利和尋求獲取信息的權利;后者還包括尋求獲取信息而不受公權力妨礙與干涉的權利以及向國家機關請求公開有關信息的權利。[①]可以說,公民知情權是國民主權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表達自由”的隱含內容,是公民其他權利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這里的“公民”應當包括公民的個體形式和群體組織形式。從范圍上講,公民知情權包括公法上的知情權和私法上的知情權,前者是針對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而言,后者則主要是指在諸如消費法律關系、醫患法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等中作為弱勢群體一方的公民的知情權。知情權在中國雖已逐步引起關注并被個別法律規范所接納,但總體上還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系統的法律支撐,沒有被確認為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會給信息社會的普通公民帶來重大消極影響:由于不知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重要情況,因而無法理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利益,甚至會遭受重大的人身和財產損失,而這種損失在政府及有關組織與個人真實地公開相關信息的情況下本來是可以減少和避免的。[②]筆者認為,公民知情權不僅僅是指政府及有關組織與個人做出關涉公民重大利益的行為之后公開相關信息,并給予公民一段適當的緩沖時間,使公民充分知悉;而且應當在做出行為之前和之中尊重并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當公民作為行政行為的一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時,其知情權的保障具有行政法上的特殊性。具體而言,行政相對人知情權是指在行政行為的運作過程之外與過程之內行政相對人獲取信息的權利,對于行政主體而言提供信息則是其義務。筆者以為,目前國內學者大多僅僅將對行政相對人知情權的制度保障局限于行政信息公開,實際上這僅僅是從抽象行政行為的角度出發,且限于抽象行政行為過程之后而具體行政行為中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后者主要體現在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中,具體包括諸如告知、說明理由、教示等。另外聽證作為使行政相對人在行政主體做出抽象行政行為(制定法律、法規、規章和各類政策)與具體行政行為決定過程中充分獲取信息與表達意見的主要途徑,也應是保障行政相對人知情權的重要方式之一。下面本文以行政行為運作過程為研究模式[③],探討一下行政相對人知情權的行政法律制度保障問題。[④]二、行政行為過程外相對人知情權的保障憲法上的公民知情權,其最重要的方面是獲取行政信息,需要行政法上的信息制度予以保障。知情權、信息自由和信息公開這三者,是密切相關的;單有知情權,而沒有信息公開的法律制度,知情權就會落空。[⑤]對行政相對人而言獲取信息是其權利,而對行政主體而言提供信息則是其義務。在當今行政主導型社會中,保障公民知情權的最重要環節即是行政信息的公開或曰政務公開,對此行政主體理應承擔最主要的信息義務。行政主體除了提供信息的義務外,還有管理信息、加工信息、擴散信息等義務。[⑥]因此行政行為過程外相對人知情權的法律保障主要體現為行政信息公開制度。具體而言,行政主體的信息公開包括兩個方面:行政主體的主動公開和應相對人要求而公開。以下從這兩個方面闡述一下信息公開的具體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中患者承擔的舉證責任
2021-01-27本村人宅基地拆遷糾紛怎么維權
2021-02-21股權激勵離職后多長時間可以退回
2021-02-06知識產權相關的國際條約都有什么
2020-12-03防范買車糾紛 律師出8招
2020-11-10違規領取失業金如何處罰
2021-02-18反擔保合同必須三方簽字嗎
2021-03-12掛靠企業違法的責任承擔
2020-12-10中介假冒房東違法嗎
2021-02-22租房怎么防中介風險
2020-12-17工會如何發揮作用
2021-02-02試用期應定為多久?
2021-02-22上傳侵權的網絡視頻由誰擔責
2020-11-21勞動爭議包括拖欠工資嗎
2020-11-14如何指定人壽保險的受益人
2021-03-10壽險合同成立后可以做變更嗎
2020-11-21綜合意外險保障范圍是什么
2020-11-18對每一危險單位的風險管理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10未及時變更保險合同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2-10汽車被淹該怎么理賠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