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經過】
近日,網上出現一則貼文稱,一位乘客乘飛機從北京到溫州,因為自己坐的是經濟艙,但由于幫同事拿行李坐了頭等艙的擺渡車,需要額外收費,結果,300米左右的距離收費398元。為此,他覺得不合理。
5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到該網貼發布者所在企業相關負責人確認,上述消息屬實,為他同事的真實經歷,時間發生在5月4日。該消息擴散后,溫州機場方面給他們打了四五個電話進行解釋。前述事項,記者亦從溫州機場獲得證實。
乘客:有種被宰的感覺
據記者了解,前述事項要從互聯網一則貼文說起。這名當事人跟公司領導從北京出差回來,落地溫州機場,領導坐的是頭等艙,他坐的是經濟艙,下飛機后,因領導行李較多,他就一起拿行李坐了頭等艙的擺渡車。但因當事人是經濟艙,若坐頭等艙的擺渡車需要額外收費。當時,他也沒感到不合理。
不過,當398元這個數字報出來的時候,這名當事人以為自己聽錯了,目測停機坪到航站樓也就300米左右,300米就收費398元,“想想也是醉了,聽說過天價蝦、天價魚,沒想到今天這天價車費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當事人回到家后想想怎么都感到不爽,有種被宰的感覺,想知道這價錢到底是怎么定下來的?需不需要報物價局審批?
5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輾轉聯系到上述當事人所在公司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稱,上述情況屬實,經歷者是他同事。對于上述事項,溫州機場相關負責人打了四五個電話過來作了解釋,并說有收費依據,但遲遲不提供給他們。
“我們不是要對方退回398元,而是市面上不斷出現天價蝦、天價魚等亂收費現象,希望通過此事,能夠引起溫州機場方面的重視,并進行整改與規范管理。”上述負責人如是表達。
機場:旅客同意,收費合理
上述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浙江省增值稅普通發票》顯示,其編號為NO22045941,開票日期為5月4日,收費名稱為“服務費”,算上服務費(375.47元)+稅額(22.53元),一共398元,銷售方為**空港尊易商務有限公司。
5月9日,溫州機場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正常頭等艙旅客的費用是398元一位,當天那位旅客要求坐機場的貴賓車,工作人員便詢問是不是普通艙的旅客或者是上錯車了,普通艙的旅客需要坐大擺渡車。工作人員明確告知了該旅客上車是要收費的,費用是398元一位,該旅客也同意支付該艙費用,并開具了發票。
398元指的是貴賓室的費用,還是只是乘坐擺渡車?對此,該負責人稱,“車子和貴賓室的費用是一致的,一旦上了貴賓車就表明已經接待了這批客人,我們服務分很多種,比如進出港需要辦理的手續都是398元一位。”
至于上述費用是否經過物價部門審批,溫州機場上述負責人解釋稱,因為他們不是公共服務一類的,屬于高端服務場所,旅客可以選擇自愿消費,當時已征得該旅客的同意支付該筆費用,才把旅客帶回機艙。
“目前來看收費不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從營業至今,費用都是公開、延續的,且每一位進出旅客都是公平對待的,也不會因為行程長短變更費用。”該負責人稱,該項服務由機場直營并非外包給第三方。
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洪*賢認為,不管是頭等艙還是經濟艙,這種情況要看兩個條件:其一,雙方達成一致,是否為乘客的真實意思;其二,該項收費行為是否經過物價部門的核準,物價部門對收費有一個標準,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法律解讀】
通常情況下,價格欺詐中的經營者包括從事消費品零售業務的貿易公司或者通過商場等進行產品零售的生產型企業、貿易公司等,因此,“價格欺詐行為”的了解對于貿易公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可知,目前主要有如下十三種標價行為或價格手段會被認定為價格欺詐:
1、虛假標價。
即標價簽、價目表等所標示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質地、計價單位、價格等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內容與實際不符,并以此為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購買的,如某商品標價簽上標明產地是國外,而實際產地是中國某個地區。
2、兩套價格。
即對同一商品或者服務,在同一交易場所同時使用兩種標價簽或者價目表,以低價招徠顧客并以高價進行結算。
3、欺騙性標價。
即使用欺騙性或者誤導性的語言、文字、圖片、計量單位等標價,誘導他人與其交易。
4、模糊標價和虛夸標價。
即標示的市場最低價、出廠價、批發價、特價、極品價等價格表示無依據或者無從比較,如某公司在其經營場所以“全市最低價”、“所有商品價格低于同行”等文字進行宣傳,而實際上其商品價格多數高于其他商家。
5、虛假折價。
即降價銷售所標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務,其折扣幅度與實際不符,如以“全場五折”類似的字眼宣傳,但實際上只有某些商品打折,或者實際標價與原價相差很大。
6、對處理品不標價。
即銷售處理商品時,不標示處理品和處理品價格的。
7、不如實披露贈品情況。
即采取價外饋贈方式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時,不如實標示饋贈物品的品名、數量或者饋贈物品為假劣商品,如買一贈一或買二贈一類似的宣傳時,其贈品卻與原來的產品不一致,質量或數量存在縮水,或者但不少商家故意模糊所送商品的品名、數量,甚至以假冒偽劣商品充當贈品。
8、隱蔽價格附加條件。
即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帶有價格附加條件時,不標示或者含糊標示附加條件。
9、虛構原價。
即虛構降價原因,虛假優惠折價,謊稱降價或者將要提價,誘騙他人購買,如商店降價銷售品牌服裝,虛構原價上千元,現價才幾百元,價格明明沒有降,卻故意虛構原價,打出降價的招牌。
10、不履行價格承諾。
即收購、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前有價格承諾的,卻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
11、虛構比較價格。
即謊稱收購、銷售價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經營者的收購、銷售價格,誘騙消費者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
12、價質不符。
即采取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數量等手段,使數量或者質量與價格不符。
13、謊稱“政府定價”。
即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謊稱為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實際上市場上絕大多數商品已實行市場調節價,極小部分被列入政府管理范圍,標價簽上的“市物價檢查所監制”等字樣,僅表明物價部門負責對其標價形式進行監管,而不表示政府機構參與定價。
經營者如有上述價格欺詐行為的,需要承擔如下諸多法律責任:如:
1、行政責任:
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給予警告,可以并處2萬元以上20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2、侵權責任:
除了受到價格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之外,還有可能被消費者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起訴和要求“退一賠一”的索賠,而且如果經營者的價格欺詐行為,損害競爭對手利益的,其他經營者甚至可以追究不正當競爭方面的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加班公司不給加班費怎么辦
2021-02-27工傷申請財產保全要錢嗎
2021-03-07標準專利權人是否可以尋求禁令救濟
2020-11-13護照辦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09貪污罪能否辦理取保候審
2020-12-22離婚調解用出示證據嗎
2020-11-14家有“悍妻”施家暴,該怎么辦
2021-02-22房貸抵押解押后房產證如何處理
2020-12-02試用期和實習期是一樣的嗎
2020-12-12老人購買壽險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21我國產品責任的損害是如何賠償的
2021-01-05保險公司怎么避免保險糾紛
2021-01-17保險合同的非要物性是什么意思
2021-03-10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15本案的保險理賠依據如何確定
2021-02-25第三者定義范圍不同 撞了家人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2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的保險業務是什么
2020-12-27超分駕駛保險可以賠嗎
2021-03-13重復保險的規定有哪些
2021-03-17保險代理人作出的口頭承諾對保險人是否具有約束力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