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臺灣民法典第758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立、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其所稱法律行為,系指物權行為而言。又第761條規定:"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者,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其所稱讓與合意,系物權讓與合意(物權契約)而言。
類型
處分行為分為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兩類。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效果的行為,如讓與物權、拋棄物權、認定抵押或質權等;準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以外支配型權認定、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處分行為,例如認定采礦權、漁業權等。
民法上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區別?
1、法律效果不同。處分行為發生使相對人取得權利的法律效果,而負擔行為的效力則在于使行為人承擔給付義務。
2、處分行為以行為人具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負擔行為則不需要行為人具備處分權。
3、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化原則,即處分行為的標的物必須是特定的。負擔行為則沒有這樣的限制。
4、處分行為適用公示原則,負擔行為沒有這一要求。
物權行為的概念及基本內涵
物權行為是與債權行為相對應的概念,它是指一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廢止為目的,以交付或登記為要件的法律行為。在德國民法中,任何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等行為中,都會包含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以買賣合同為例,買賣關系的成立,產生債權法上的請求權,產生債權關系,即請求權與被請求權的關系,但并沒有產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因為還要有一個排它性的意思表示,在于用交付行為來證實這一意思表示之存在。根據這一意思表示,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的原則:
1、區分原則,又稱分離原則,它是指權利主體承擔的移轉標的物的行為與完成物權的各種變動的行為是兩個獨立的行為,前者為原因行為,后者為物權行為,兩個行為各有其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是兩個相互分離的法律事實。
2、抽象原則,又稱為無因性原則,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依靠于原因行為而獨立,既原因行為的無效和撤消不能導致物權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消,物權行為從原因行為中抽象出來,其構成要件與生效要件上有自己的特點。
3、物權變更的形式主義,也稱公示要件主義原則,是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物權變動的合意并不能直接引起物權的變動,需要有一個具有公示性的行為來表達或者說是來記載這一物的合意,而且,該公示行為不僅應該具有物權的一般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更應該具有表示該物的合意成立的效力,假如沒有該公示行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權的設立、變更和廢止即為無效。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清楚的知道的處分權是什么,以及在行使處分權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么,不能怎么使用,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對于物體的處分權我們應該謹慎使用,不能侵害他人權利。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官可以兼職做律師嗎
2020-12-21交通事故后找人頂罪怎么處罰是什么
2021-03-03家暴離婚需要什么證據,如何收集家暴證據
2021-02-20結婚手續能否請人代辦
2021-03-19什么案件適合一審終審
2020-12-23房屋征收補償決定送達后會發生什么
2021-01-14法定繼承的繼承順序是什么 法定繼承時遺產如何分配
2021-01-24商業銀行可以經營哪些業務
2020-12-17雙方的合同什么情況下表示已經成立
2021-01-04什么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
2021-03-08有抵押的房屋可以過戶嗎
2021-03-10勞動合同關系幾年內訴訟有效
2021-02-12跳槽七誡 龍華勞動律師
2020-11-20大學生實習期的基本權益有哪些
2021-03-02什么是保險理財
2021-03-05人生不同階段保險如何規定
2020-12-28買境外旅游保險產品時該在哪里買呢
2020-11-17獲得第三者賠償后還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嗎
2021-01-29什么人可以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2020-12-11私了后報保險算騙保嗎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