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規定的一些罪名除了可以由自然人構成外,其實單位也是可以作為犯罪主體的。但此時對自然人犯罪和單位犯罪的要求略微有點不同,主要體現在立案標準上面。而往往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也是采取的雙罰制,那針對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來說,要是構成此罪的話應該怎么判刑處罰呢?請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一、什么是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
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是指違反國家證券管理法規,偽造、變造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數額較大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國家有關證券的管理制度。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偽造、變造國庫券或者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數額較大的行為。所謂偽造,是指仿照有價證券的圖案、形式、顏色、面值、格式等外面形態特征,通過復印、繪制、印刷等方法制作假證券的行為,使非有價證券搖身而變成“有價證券”,是從無到有的假。所謂變造,是指對真實有效的有價證券使用涂改、挖補、拼湊、剪接、覆蓋等各種方式進行加工,使其主要內容如發行的面額、發行期限或張數等加以改變的行為。其是在真的基礎上變真的少為多,使真的有價證券變成非原來的有價證券。所謂國家有價證券,包括國庫券和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前者即國庫券,是指國家為解決急需的預算支出而由財政部發行的一種國家債券。它按面值公開發行,上面注明了償還債務的期限與到期的利息。一段時間后可以依法予以轉讓、買賣。所謂國家發行的其他有價證券,是指國家發行的國庫券以外的載明一定財產價值的其他有價證券,如國家建設債券、保值公債、財政債券等。所謂數額較大,是指偽造、變造國家證券的數額較大。如果僅有偽造、變造國家證券的行為,但沒有達到數額較大的,就不能以本罪論處。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于故意,并且具有非法牟取利益的目的。
二、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如何認定
(一)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本罪行為人雖然具有以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但其既遂的標準不是以其目的是否實現來判定。行為人只要出于故意實施了偽造或變造國家證券的行為并且達到了數額較大,即就構成本罪既遂,其是否已牟取了非法利益,則不影響其既遂成立。如果數額較大的國家有價證券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沒有偽造、變造出來,即偽造、變造行為量已開始實施但未完畢的,則構成未遂。
(二)本罪與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的界限
本罪必須具有偽造或變造的行為,如果沒有偽造或變造的行為而是將失效的國家有價證券或其他物品直接拿出謊稱為有價證券騙取他人錢財的,則構成詐騙罪而不是本罪。行為人如果在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后又用之去騙取他人錢財的,則同時觸犯本罪與有價證券詐騙罪,對之應按牽連犯擇一重罪處罰的原則選擇一重罪從重處罰。
三、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判多少年
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個人犯本罪處罰。
在不同的主體構成偽造、變造國家有價證券罪的時候,《刑法》中規定的處罰是不太一樣的。其中若是自然人犯此罪,那一般情況下是給予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處罰,這個時候罰金既可以進行并處也可以單處。當然從這點上來看,爭取適用緩刑的機會是很大的,不妨委托專業律師提供幫助。
是否有犯罪記錄消除申請通道?
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子女不贍養老人判決后多久生效
2020-11-19非法集資的手段有哪幾種
2020-11-18惡意競爭如何處罰
2020-11-28公交車司機是否應系安全帶
2021-03-11子女的阻撓老人的婚姻是否違法
2021-02-25贍養糾紛的管轄法院
2020-12-02治安管理處罰立案嗎
2021-01-15房企破產后購房者要回購房款嗎
2021-03-04超過可撤銷合同時效怎么處理
2021-01-06競業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多久
2020-11-29發生哪些事故時保險公司可以不賠償
2021-01-05意外事故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0-12-29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保險公司是否應被追加為被告
2021-02-25實際修車費用高于評估費用,保險公司應按哪個賠償
2020-11-21小時工突然受傷當事人應該理賠嗎
2020-11-08報保險需要原件嗎
2021-03-10買二手車保險沒轉怎么辦
2021-02-03投保人在投保時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1-15保險代理人作出的口頭承諾對保險人具有約束力——山城區法院判決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