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闖民宅是否可以正當防衛
我國憲法保護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這一點沒有錯,并且也符合當今法治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需求~但是和注重保護自由的英美法系相比,大陸法系國家特別是我國,自古以來就將生命權放在首位,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住宅權應當是讓位于生命權的,不能因住宅受到侵犯而剝奪他人的生命。而且私闖民宅有時不光是為了犯罪的目的,比如說公安機關在沒有搜查令、逮捕令的情況下進入私人住所,也可能構成私闖民宅。正當防衛的問題。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只有在犯罪行為確已發生且處于持續狀態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正當防衛的行為。對提前防衛、假想防衛、防衛過當等行為造成的法律后果都需要負法律責任。
二、非法侵入住宅罪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違背住宅內成員的意愿或無法律依據,進入公民住宅,或進入公民住宅后經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行為。
中國憲法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這一規定是刑法第245條之規定的憲法淵源。
法律淵源:《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三、非法侵入住宅罪與非法搜查罪的界限
非法搜查罪與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內涵不同。非法搜查罪是以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為目的,侵害的對象包括他人身體和住宅還有擁有權力的特定空間,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只是以“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為目的。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相同之處是,行為人違背了權利人的意愿,只是非法搜查罪所包含的內容要豐富得多,而非法侵入住宅罪則簡單得多,就是侵犯了權利人住宅的安寧權。非法侵入住宅罪既可由積極侵入的作為形式構成,也可以“拒不退出”的不作為的形式構成,無論“侵入”還是“拒不退出”均構成本罪。非法搜查罪則是指行為人未經同意或無法律授權,強行進行“搜查”的行為,不單指住宅。
另外本法所稱的住宅,并不要求他人在短時內合法占有,雖然未付房租的租房客在短時內是非法占有,但房東也不能為將不付房租的租房客趕走而入侵租房客居住空間,因為不付房租而賴著不走,一者屬于道德的范疇,二者屬于合同違約,法律沒有授權房東有強制的權力,否則也構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但是,如果空置房屋被他人未經同意或無法律授權侵占,房屋主人則有權利將非法侵入者趕走,保護自己財產安全是人和動物的本能,"正當防衛"是法律的授權。
按照刑法第245條的規定,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將侵入住宅作為手段
現實生活中,非法侵入住宅的行為多數情況下是侵犯財產罪的手段,也有的是傷害住宅內成員的生命、身體以及其他人格法益犯罪的手段。為實施其他犯罪行為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是牽連犯還是吸收犯,我國刑法學界還存有爭議,筆者傾向于是牽連犯。主要由于作為獨立的犯罪形態,實施了非法侵入住宅的行為就已經構成了犯罪,一般地非法侵入住宅的行為是手段行為,而在住宅內實施的其他犯罪行為則是目的行為,手段行為與目的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按照牽連犯的處罰原則從一重罪定罪處罰。比如,行為人為實施強奸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根據刑法理論就直接定強奸罪,而不再對非法侵入住宅行為定罪。有時也存在,目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就可以按所牽連的手段行為定罪,如入室盜竊,由于盜竊數額達不到追訴的標準,或未遂依法尚不應追究其盜竊罪的刑事責任,就可以非法侵入住宅的行為定罪處罰。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居住場所是不能隨意被侵犯的,所以當有人私闖民宅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一些正當防衛,不能眼看著危險降臨,但是不能超出正當防衛。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法關于開除員工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24如何確定股權轉讓價格
2021-01-07酒駕輕微事故車子要扣多久
2021-03-14機動車雙方責任一方不修拖著怎么辦
2021-02-27仲裁委裁決下來養老,單位仍然不給怎么辦
2021-03-22婚后是否可公證來確保個人財產
2021-01-06委托代理的法律后果怎么規定
2020-11-10如何進行商場受傷索賠
2021-03-10鄰居土地糾紛找誰解決
2021-01-20集資房與眾籌房有什么區別
2020-11-08房地產開發五證指什么
2021-01-29勞務派遣原則
2021-02-08漢中市事業單位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1-17實習期結束才簽合同嗎
2021-02-09產品責任保險條款(試行)
2021-03-02淺析保險合同案件中的疑難問題
2021-02-01新《保險法》增強了保險的保障性
2021-02-25人身保險的索賠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04人壽保險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6無證駕駛人致人受傷保險公司是否應擔責?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