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犯罪與個體犯罪的差別主要在于,單位犯罪的主體比較大,是一個團隊整體,其涉及范圍也大于個人犯罪。近些年來的經濟犯罪,往往就有很多單位犯罪,嚴重的造成的社會影響極大。那么在我國法律中,不能夠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的有哪些呢。
不能夠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的有哪些?
根據《刑法》第30條的規定,可以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但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單位是指機關、團體或屬于一個機關、團 體的各個部門。”按此解釋,單位不僅指機關、團體等本身, 還指其下屬部門或分支機構。由于《刑法》總則第30條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幾乎虛化得不成其為單位犯罪的概念,只是對單位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宣言式規定。因而,對單位犯罪主體的界定,在司法界認識不盡一致。
單位犯罪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則中的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1條1個罪名)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7條8個罪名)
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53條79個罪名)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1條1個罪名)
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23條33個罪名)
第七章。危害國防利益罪(3條3個罪名)
第八章。貪污賄賂罪(4條5個罪名)
至此可以看出,單位犯罪的客體因不同的犯罪而有所不同,主要有:
(1)國家的安全;
(2)社會的公共安全;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4)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
(5)社會管理秩序;
(6)國家的國防利益;
(7)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政的正常秩序及公私財物的所有權。
無論侵犯哪類客體,在同自然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下,單位犯罪的客體與自然人犯罪的客體是一樣的。
2、單位犯罪的主體 單位犯罪的主體是復合主體,是由雙重成份結合而成的主體,它既有別于單一主體,又不能把它分開看成兩個主體。它是由單位和單位成員這樣兩個具有內在聯系的主體合二為一的,既可以稱為一個主體—單位,又可以在具體的量刑時一分為二,對單位和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分別適用刑罰。也就是說:單位犯罪的主體是以單位為形式,以直接負責的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為內容的。
(1) 單位犯罪主體的形式——單位
a. 企業單位。企業是指從事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為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盈利、進行自主經營、實行獨立核算的基本經濟單位。(除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b. 事業單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從事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擁有獨立經費或財產的各種社會組織。比如新聞、出版、學校、科研、醫藥衛生等單位。
c. 機關。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權利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軍事機關、國家審判機關、國家檢察機關和黨的機關。在我國,過去在政企職責不分的歷史條件下,確實發生過一些機關參與經濟犯罪活動的情況。但是隨著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機關參與經濟犯罪活動的情況將得到有效的抑制。
d. 團體。是指為了一定的宗旨自愿組成進行某種社會活動的合法組織。如工會、青年團、婦聯等人民群眾團體、文藝體育團體、學術研究團體、宗教團體、社會經濟團體等。
(2)單位犯罪主體的內容——直接負責的單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
a.主管人員。就是在單位犯罪中負有直接責任的單位領導。這類人員,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幾個人。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單位的領導;其次,其行為與單位犯罪的危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系。
b.直接責任人員。就是直接執行單位的決策,具體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員。
這類人員可能是單位的領導,也可能是一般工作人員;可能人多,也可能人少。但無論職位高低,還是人數多少,他們的行為必須同單位犯罪的危害后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3、單位犯罪的客觀方面 單位犯罪在客觀方面要求,必須是實施了危害社會并且由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行為。也就是說:單位所實施的行為如果對社會沒有危害性或者是有益的,那么就不能夠成單位犯罪;反之,盡管單位實施的行為對社會有危害,但法律沒有規定為單位犯罪的,也不能構成單位犯罪。 具體的講,單位犯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包括單位領導的決策行為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實施行為,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如果僅有領導決策行為而沒有具體的實施行為,或者只有具體的實施行為而沒有領導的決策行為,均不能構成單位犯罪。
4、單位犯罪的主觀方面 在我國刑法學界對于單位犯罪的罪過形式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單位犯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只是以故意為主要表現形式。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單位犯罪的主觀罪過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過失。我們認為:第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著過失而構成單位犯罪的具體實例。
比如《刑法》第135條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第137條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條教育設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9條消防責任事故罪以及第363條為他人提供書號出版淫穢書刊罪。 單位犯罪在主觀方面要求,必須是為本單位牟取非法利益或者維護本單位的局部利益而實施犯罪。如果不是為了單位的利益,而是為了謀取個人的利益,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行為,則不能構成單位犯罪。
單位犯罪的主體,在判定罪型的時候,需要經過前后的仔細分析,進行相應的調查,其調查難度及范圍都是一個很大的工作量。單位犯罪的主觀很容易判定,其犯罪目的是為本單位獲得利益。
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哪些?
如果發生了單位犯罪,對于法定代表人在哪些罪名中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股東名稱變更是否需要工商變更
2021-02-24國家賠償應當向誰申請
2021-01-25非法集資法人不知情會受罰嗎
2021-03-13車禍多久不起訴什么時候過期
2021-03-12一個負刑事責任從抓到審判要多久
2020-11-11在轉繼承糾紛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1-03-20預約合同的基本規則是怎樣的
2021-02-23汽車貸款違約金怎么算
2020-12-18追討勞動合同違約金有時間期限嗎
2021-01-08離職補償金如何能獲得
2021-02-16勞務派遣用工是否有探親假
2020-11-14水電安裝勞務分包給個人合法嗎
2021-03-20試用期15天沒工資合法嗎
2021-03-10兼職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2-23經紀及管理合同是委托合同嗎
2021-03-05壽險投保指南
2021-03-10買旅行社境外旅游保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22人身保險合同的不可抗辯條款是什么
2021-03-232020年人身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0-12-02車輛保險單可以反保全嗎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