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中,相當一部分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一定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因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明確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對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被害人的精神損害是否應當予以賠償﹖當前的有關司法解釋對此持否定態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對于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明確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筆者認為,該項規定嚴重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亟待予以完善。
首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現代侵權行為法救濟人身權利損害的基本方法之一,當侵權人的行為侵害了受害人的精神利益或者造成精神痛苦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刑事附帶民事賠償中也不應例外。
其次,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已成為世界性的立法趨勢。法國刑訴法即對此作出了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包括作為起訴對象的罪行所造成的物質的、肉體的、精神的全部損失”,而在美國,因傷害身體并直接引起精神痛苦就足以構成賠償的理由,被害人除傷情部分可以得到賠償外,還可以再行請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同時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人身侵權予以賠償,也是憲法這一原則的根本體現,符合現代司法的本質精神。
再次,在法理上,刑事人身侵權也是侵權行為的一個方面,在民法規定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對于犯罪這種更嚴重侵權行為所給人造成的精神損害,僅僅通過對罪犯的刑罰處罰而使被害人獲得精神撫慰,根本無法彌補犯罪行為給被害人所造成的傷害。況且刑事人身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仍應是民事訴訟,應當受民事實體法所制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民事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如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外,顯然是我國民法與刑法在精神損害規制問題上顯而易見的矛盾,是立法欠協調的顯現。
綜上,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于更有效地保護公民人身、財產權不受非法侵犯,抵御犯罪,全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新勞動法是哪一年頒布的
2021-02-22沒撫養過的養母能否主張贍養費
2020-12-20不可抗力發生時索賠的處理原則
2021-01-18耕地是否可以簽訂租賃合同
2020-12-22小產權房改名有效嗎
2021-02-25【詢問解答】離職時被老板惡意扣工資怎么辦
2020-11-10個人人身意外保險的保額有上限規定嗎
2021-01-23精神病人縱火保險公司需要賠付嗎
2021-03-04批單不屬于格式條款
2021-01-11專家提醒: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6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1-02-02保險夠賠了個人還要賠償嗎
2021-01-25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沒有責任認定書的追尾事故保險理賠嗎
2021-01-16企業財產保險費用如何計算
2021-02-23保險公司追訴時效是怎樣的
2020-12-01我國保險網站有哪些類別
2021-01-12保險業務規則和保險組織機構管理規定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6案例之證照逾期保險不保
2021-01-10無責免賠條款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