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中,相當一部分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一定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因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一條明確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對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被害人的精神損害是否應當予以賠償﹖當前的有關司法解釋對此持否定態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對于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明確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筆者認為,該項規定嚴重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亟待予以完善。
首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現代侵權行為法救濟人身權利損害的基本方法之一,當侵權人的行為侵害了受害人的精神利益或者造成精神痛苦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刑事附帶民事賠償中也不應例外。
其次,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已成為世界性的立法趨勢。法國刑訴法即對此作出了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可以包括作為起訴對象的罪行所造成的物質的、肉體的、精神的全部損失”,而在美國,因傷害身體并直接引起精神痛苦就足以構成賠償的理由,被害人除傷情部分可以得到賠償外,還可以再行請求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同時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人身侵權予以賠償,也是憲法這一原則的根本體現,符合現代司法的本質精神。
再次,在法理上,刑事人身侵權也是侵權行為的一個方面,在民法規定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情況下,對于犯罪這種更嚴重侵權行為所給人造成的精神損害,僅僅通過對罪犯的刑罰處罰而使被害人獲得精神撫慰,根本無法彌補犯罪行為給被害人所造成的傷害。況且刑事人身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仍應是民事訴訟,應當受民事實體法所制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民事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如將精神損害賠償排除在外,顯然是我國民法與刑法在精神損害規制問題上顯而易見的矛盾,是立法欠協調的顯現。
綜上,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有利于更有效地保護公民人身、財產權不受非法侵犯,抵御犯罪,全面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男方有家庭暴力怎么離婚?家庭暴力離婚孩子歸誰
2021-01-29監事可以參加股東會嗎
2021-03-24勞務糾紛是否屬勞動監察范圍
2021-03-24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
2021-03-24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房屋拆遷合同樣本
2021-02-23拆遷房產證過戶需要什么證件
2021-02-04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為什么集資房不可以抵押貸款
2021-03-17如果公司倒閉不同意調離其他崗位有賠償嗎
2020-12-20個人人身意外保險的保額有上限規定嗎
2021-01-23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案例評析
2020-11-26人身保險合同中“違法行為免賠”條款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07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3-24保險公司緣何敗訴
2021-03-26中國保監會有權處罰外資保險公司嗎
2020-11-11司機酒駕出事故保險公司是否理賠
2020-12-08車禍后保險公司賠償問題
2021-01-29怎樣確定保險責任與保險事故
2021-01-09車子被砸保險公司可以不理賠嗎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