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刑法》第240條的規定,拐賣兒童罪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其中,“兒童”一般指14周歲以下的人。拐騙是指行為人以欺騙、利誘等手段,使兒童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綁架是指行為人以暴力、脅迫或麻醉等方法,將兒童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其脫離其家庭或監護人;收買指在出賣之前支付錢物,購買兒童,收買既可以是向其他人販子收買,也可以是向被害人的親屬收買;販賣是指將已控制在手中的兒童轉賣給他人;接送是指在拐賣兒童過程中,負責藏匿、看管、轉換車船等中間轉運。只要實施了前述一種行為,即以拐賣兒童罪論處。拐賣兒童的犯罪行為,侵害了被害兒童的身體自由權和人格尊嚴權。身體自由權是指以身體的動靜舉止不受非法干預為內容的人格權;人格尊嚴權,是指與民事主體的尊嚴密切相關的以精神性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被害兒童被拐騙后,處于行為人控制之下,處于被欺騙、任其擺布的境地,失去決定自己去向的身體自由權,行為人將被害兒童當作商品出賣,損害其做人的尊嚴。而且極易引起被害人家庭離散,有時甚至家破人亡,其社會危害性極大。
拐賣兒童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而且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出賣的目的。只要行為人以出賣為目的實施了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被拐婦女、兒童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拐賣兒童罪。即使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實施完畢,仍應視為既遂。至于是否賣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此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為人實施上述行為并不是以出賣為目的,例如,是為了奸淫、收養、奴役、強迫賣淫等目的,則可能構成其他犯罪,不構成拐賣兒童罪。但實踐中有的行為人收買被拐賣的兒童是為了與被害人形成家庭關系,并不是為出賣,而收買后,由于被害人反抗或者其他原因,行為人又將收買的兒童賣給他人,應以本罪處罰。實踐中,拐賣兒童一般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能絕對排除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實施拐賣兒童的行為。如出于報復他人動機而實施拐賣兒童的行為。如果僅強調以營利為目的,就會漏掉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實施此類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勞動仲裁要交多少費用
2021-01-12店面拆遷超過24月未安置怎么補償
2021-02-09共有房屋拆遷協議夫妻一方簽字有效嗎
2020-11-26商標權轉讓應該怎么做
2020-11-26取保候審最快幾天放人
2020-12-31離婚財產
2020-12-14不給探視權有什么后果
2021-01-30車被盜后撞死人,我要承擔責任嗎
2021-01-29父母去世房產繼承有期限嗎
2021-03-23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勞動監察大隊和勞動局是一回事嗎
2021-02-14單位能否單方調動員工崗位
2021-01-30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適用是怎樣的
2020-12-26導游人士購買保險全方位攻略
2021-03-07保險合同沒簽字生效嗎
2021-01-01機動車轉讓保險手續未變更出事故保險公司是否要賠償
2020-11-24保險合同的效力如何
2020-12-15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如何進行
2020-11-14保險合同的客體的含義
2021-03-09發生事故后如何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