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罪的區別
區別故意殺人罪同故意傷害罪的關鍵,就在于兩罪犯罪故意內容不同。
故意殺人罪的故意內容是剝奪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而故意傷害罪的故意內容只是要損害他人身體,并不是剝奪他人的生命。即使傷害行為客觀上造成被害人的死亡,也往往是由于行為時出現未曾料到的原因而致打擊方向出現偏差,或因傷勢過重等情況而引起。行為人對這種死亡后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完全是出于過失。因此,不能將故意傷害致死同故意殺人等同。同樣,也不能將殺人未遂同故意傷害混為一談。對于故意殺人未遂來說,沒有將人殺死,并非由于行為人主觀上不愿作為,而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作為。被害人沒有死亡是出于意料之外,完全違背其主觀意愿的。而在故意傷害情況下,被害人沒有死亡,完全是在行為人的意料之中。
判斷犯罪人主觀故意內容、不能單憑口供,或僅根據某事實就下結論,而應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全面分析案情。
根據發案原因、行為發展過程、犯罪工具、行兇手段、打擊部位、打擊強度、行兇情節、作案時間、地點、環境、犯罪人與被害人平時關系、致人死亡或未死亡的原因、犯罪分子一貫表現和犯罪后的態度等,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對于那些目無法紀、逞勝好強、動輒行兇、不計后果一類的侵害人身權利的行為,盡管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往往沒有利害關系,犯罪人主觀上也沒有明確的殺人動機和日的,但行為人在行兇時,對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抱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應按行為客觀造成的實際損害的性質來確定危害行為的性質。致人死亡的,就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損害他人身體的,就構成故意傷害罪。
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既遂、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關鍵是要查明行為人故意的內容。
如果行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死亡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即使沒有造成死亡結果,應定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傷害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的發生,即使由于傷勢過重,出乎其意外地導致死亡的應定故意傷害罪。故意內容問題屬于主觀思維意識范疇。主觀意識支配、制約客觀行為;客觀行為反映主觀意識、檢驗主觀意識。因此,要正確判定故意的具體內容,必須全面綜合、分析案件的各種事實情況。不能簡單地根據某一事實做結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征收拆遷行政訴訟中如何確定被告
2020-12-08超市售假工商局如何處罰
2021-02-03如何行使夫妻財產贈與財產撤銷權
2021-03-04產權人年齡過大可以抵押房產嗎
2021-03-12經濟違法會被沒收住房嗎
2021-03-11建筑工地勞務關系能否認定工傷
2020-11-21勞務公司將勞務分包是否有效
2021-01-13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有哪些風險
2021-01-24二審判決書生效保險公司理賠時間
2020-11-17無駕照發生保險公司應否賠償
2021-01-25防范保險欺詐的對策是怎樣的
2020-11-29投保人可以選擇重復保險嗎
2021-03-26保險公司聲譽風險管理指引
2021-01-01理賠有爭議該怎么解決
2021-03-18保險專家提醒:先用眼再動手才保險
2021-03-07委托代理人
2020-12-15山頭租給他人開采石頭合法嗎
2021-02-13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不登記有效嗎
2021-01-01工業用地轉讓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20城管來拆違章建筑合法嗎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