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產的管理與行為人的職務便利根據法律規定,兩罪主體相同,并且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均是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即經手、管理公共財產的便利。從財務角度看,這種便利是公共財產的管理形式所有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具體的公共財產劃歸具體的人分管所派生的。因為公共財產所有人,或國家或集體或股份體等,其財產是本身經營或運行所需要的多而全的群體性財產,不可能由某一個人(如法定代表人等)去統攬管理這些財產,而必須根據安全性‘、可靠性和真實性的原則建立一種科學的、嚴密的管理機制。這種機制最主要的特點是收支、進出合法有據,并由各個具體的人負責執行,各個具體的人再根據被賦予的管理權限行使職權并向法人(所有人)負責。如有缺失或差錯,法人(所有人)首先追究的就是這些財產管理人的管理責任。因此,這些公共財產的經手管理人就其所經管的具體財產享有一種職務上的便利,但同時也是一種職務上的制約。在這種管理機制下,各個承擔管理責任的人就是公共財產的直接經手管理入,或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可以直接使用、接觸或調配這些公共財產的人,他們非法侵占、使用其所經管的公共財產比其他任何人都便利得多。
這些經手管理人要非法占有其所經管的公共財產,必須做兩件事:第一,占有具體財產;第二,推卸經管責任。這兩者既可以同時完成,也可以分別完成。如保管員要非法占有其所經管的公共財產,就必須用填假報損單或謊報假盜案等方法來推卸經管責任,否則就難以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這不難看出貪污行為的一般法律特征:第一,因為行為人占有其所經管的公共財產是非法的,所以他不能公開地占有。第二,推卸經管責任的理由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就不能達到推卸經管責任的目的。由此可見,貪污行為實際是秘密竊取行為和欺騙行為的有機結合,這正是貪污行為的一般法律特征。
推卸財產經管責任的一般方法由于貪污行為是一種職務犯罪行為,因此,行為人在占有財物過程中不會留下對證實貪污有關鍵意義的證據,它所留下的任何痕跡與行為人在日常工作中所留下的痕跡并無明顯不同。但推卸財產經管責任的行為則不同,因為這種行為是用來欺騙所有人的,而要使所有人相信,就勢必要有各種書證、人證、行為組成的表面上合理合法的虛假理由。這些作為虛假理由載體的書證、人證、行為等,就是證實貪污行為的關鍵證據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查處貪污行為的關鍵就在于揭露其虛假性。但行為人推卸財產經管責任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財務管理學和會計學告訴我們,財務管理職能主要是依靠會計活動來實現的。會計將所有人的財產分別設立貨幣指標和實物指標,并通過簿記分別反映和控制各類財產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同時,根據各類財產的經管特點和實際情況,通過設立明細賬和其他相應的會計活動,將其劃歸各個經管責任人,使人、財、賬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經管人對自己的經管活動負責,被經管財物的變化都必須要以經過一定程序形成的(如簽字、審批、變化說明等)財務會計資料為依據,簿記再根據這些會計資料進行及時的記錄和反映,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財變、賬變、經管責任同步變”的循環不斷的公共財產管理過程。在這種機制下,任何一個時點,會計簿記所反映的各類財產指標和各經管人經管的實際財產是一致的,如不一致,就會受到財務管理職能的追究。由此可見,財務會計資料所反映的財產指標是追究經管者責任的依據。因此,貪污者要推卸其經管責任,勢必要設法消除其所要非法占有的那部分財產的財務會計指標。又因為所經管財產的變化必須以經過一定程序形成的財務會計資料為依據,所以,貪污行為人要消除財產指標,就必須向所有人或財務會計部門提供虛假的財務會計資料或信息。
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財產的會計指標并不全等于會計賬內的財產指標,它是指各種受財務控制的并且可以用會計指標表示的單位所有財產的。總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會計賬內財產的指標,另一個是會計賬外財產的指標。賬外財產主要包括各種應當入賬而尚未入賬的和尚未最終實現而暫時無法入賬的各種非賬內財產交換性收入,如:接受捐贈、贊助的財產;各種行政性收費或罰款;代國家征收的各項稅、費;保險賠償;上級撥款;技術外援或轉讓;殘值變賣;購量回扣(下浮返利);咨詢收入、勞務收入等等。這些賬外財產雖然在會計賬內尚未反映,但卻被各種相關的財務關系和財務資料所制約和控制著,有關人員也同樣承擔著經管責任,不能將其非法隱瞞占有。因此,當事人要侵吞這些財產,也同樣要實施推卸經管責任、消除財產指標的行為,只不過消除指標的具體方法較賬內財產有所不同。對賬內財產,行為人一般都是采用虛構財產減少的事實來達到消除財產指標的目的,而且這個虛構的事實最終必須以書面的形式反映于具體的會計核算資料當中,如我們通常在查處貪污案件中所發現的假票據、假損耗單及假盜案、假災害損失清單等。對于賬外財產,行為人則一般采用隱瞞事實的方法來消除財產指標,而且這種隱瞞往往是采取不作為或口頭形式來實現的。如實際罰款2萬元,交財務時卻稱只有l萬元;上級下撥救助款10萬元,入賬時變成了5萬元等等。這種隱瞞行為并不能直接反映于具體的會計核算資料當中,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并不等于不能反映,會計資料能夠提供有無該項財產收入進賬的證據來反證這種隱瞞行為的存在與否。因此,該項收入雖然處在賬外,但還是在財務控制的范圍之內,盡管這種控制沒有會計的賬內控制那么直觀明顯,但也不是可以隨便隱瞞侵吞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退休金是單位發還是國家發
2021-02-17房屋抵押登記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18夫妻房屋贈與有效嗎
2021-03-12贍養父母是憲法規定的義務嗎
2021-03-05欺詐訂立的合同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6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工地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08無產權證房產轉讓可否公證
2021-03-04個體戶請幫手帶學徒需要簽訂合同嗎
2020-12-09續簽集體勞動合同期限能簽半年嗎
2020-12-14公司支付給個人勞務費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0-12-28事業單位解聘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1-01-21實習期間因工作導致腰間盤突出屬于工傷嗎
2021-02-28勞動爭議能主張前幾年的年假嗎
2020-12-14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合同簽訂在舊保險法實施時候應如何處理
2021-03-19因特別約定條款引起的保險糾紛案例分析
2021-02-20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保險公司拒為火災買單 法院判決企業獲賠
2020-12-20保險人未盡說明義務 相關保險條款無效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