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人格非商品,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受害者在精神上所受的痛苦。損害賠償的數額應依所受損失的大小來確定,并且精神損害是非物質的,因此,在操作過程中無法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這種觀點的很大缺陷就在于錯誤的將人格權的物同人體的物化等同起來,并狹義的理解精神損害賠償的存在,這不僅不利于主體利益的保護,更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精神利益雖然不象物質利益那樣可用金錢準確的加以衡量,但它與物質利益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這種聯系表現在,當公民或法人的精神利益處于安全狀態時常常能夠轉化為物質利益,否則就會失去這些利益。如一家企業當它的信譽良好時,其效益就好;而當其競爭對手采取不正當手段侵害其良好信譽時,其效益就會下降,其物質利益就會受損。侵犯其商譽的行為就是侵犯其精神利益,而對這部分精神利益的損害可以請求予以物質賠償。
這便形成精神利益向物質上的轉化。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要求法律對人的精神利益予以高度重視和更有效的保護,而精神損害概念的產生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正適應了這種要求。承認精神損害并給予其物質賠償,實際上是人權保護在民法上的要求和反映而已。
雖然精神損害的補救不同于物質損害的補救,但是精神損害予以賠償的精神價值觀符合辨證唯物主義,精神權利雖不能直接實現物化,但是一旦它被抽象為法律權利時,它可以借助法律技術的作用實現物化。這種物化,不是權利主體的物化,而只是權利客體的物化,也就是說,作為權利主體的“人”是不直接物化的,而“人”所享有的各種精神利益是可以物化的。這種法律技術上的擬制適用方法,雖然在實際上無法實現等價,但是由于對精神損害給予了某種替代物賠償,使權利主體遭受的傷害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得到平復和慰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有些什么特征
2020-11-10債務清償后抵押失效嗎
2021-02-27新交規酒駕如何處罰
2020-12-20私自接自來水如何處罰
2020-11-25是否在保密或競業限制協議執行期
2021-02-06已有車禍賠償還能否申請工傷
2021-01-31訴訟保全擔保怎么寫
2021-01-06怎么證明是在商場摔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2021-01-02占用河灘地如何處罰
2021-02-12沒有補償的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0-11-22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壽險合同成立后可以做變更嗎
2020-11-21投資理財保險的適用人群
2020-12-05巨額保單引出特大騙保案
2021-01-24保險糾紛非訴和解案
2021-02-03“三來一補”項目保險
2020-11-12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是否收費
2021-02-02法律對于土地承包權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7誰有資格拆除違建
2021-02-09租的商鋪才經營半年遇到拆遷了,租房拆遷有沒有停產停業損失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