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解釋》第5條對“因逃逸致人死亡”所作的解釋以及《刑法》第133條規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規定,有的學者持不同見解。他們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不應屬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因為行為人肇事后逃逸是對因其先行為使他人人身處于現實危險的狀態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并最終造成傷者因無法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構成與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在主觀方面完全不同。筆者并不贊同此種觀點。筆者認為《刑法》第133條規定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屬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犯,而不是基于先行為構成的不作為犯罪。
因為加重犯與基干先行為構成的不作為犯存在顯著的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
1、交通肇事罪的加重犯是以行為人違反了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此發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因行為人逃逸得不到及時救助而死亡)為構成要件的,即基本犯罪構成是加重犯成立的要件之一。但基于先行為構成的不作為犯罪中,先行為本身(即肇事行為使他人人身處于現實的危險狀態)只是犯罪構成的前提條件,而不是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
2、基于先行為而構成的不作為犯罪的成立還必須滿足一個必要的前提,即因為行為人的先行為使他人的合法權益處于現實的危險狀態時,必須要求行為人的不作為是導致傷者死亡的排他性原因。也就是說行為人對于傷者人身的危險進程處于或者基本處于排他性支配狀態,排除了他人對傷者實施救助的可能性,傷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賴于行為人的救助。《解釋》第6條的表述實質上也包含有此含義。
但是,行為人肇事后逃逸的情況并不完全都滿足這一條件,如白天在鬧市區肇事后逃逸就不滿足這一條件。因此,僅憑行為人肇事后在主觀上對可能造成傷者死亡存在間接故意(甚至有的情況下,肇事者認為肇事行為僅會造成受害者受傷,其主觀上應屬于過干自信的過失),就認定行為人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是不符合犯罪構成主客觀統一的理論,也是違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被撞做理療報銷嗎
2020-12-28交通事故訴訟如何收訴訟費
2021-03-102020傷殘等級評定標準賠償
2020-11-11新三板定增,律師能做什么
2021-01-10女職工哺乳期能變更勞動合同嗎
2021-02-25公司同城搬遷離職是否有賠償
2021-02-21偽造父母死亡證明過戶是否違法,房屋過戶需要哪些材料
2021-02-05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4怎么區分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
2020-11-25買了小產權房怎么辦
2020-12-28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定條件是什么
2021-01-29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是否支付經濟補償?
2020-12-21競業限制在合同中有效嗎
2020-12-26聘用中國雇員勞務合同范本
2020-11-11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人身保險合同履行地如何確定
2021-01-10保險合同中的默示保證是什么意思
2021-03-05學生 幼兒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09小事故逃逸了還能走保險嗎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