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行政復議法》及本條的規定,行政復議申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一)公民。
可以提起行政復議的公民分為三類:(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公民;(2)受中國法管轄的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外的某國國籍的外國公民;(3)受中國法管轄的不具有任何國家國籍的無國籍人。不論是以上哪種情況,公民在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時都有權申請行政復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人境出境管理法》第29條規定:“受公安機關罰款或者拘留處罰的外國人,對處罰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l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出申訴,由上一級公安機關作出最后的裁決。”
(二)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即依法成立的有一定的財產或者經費及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按其性質和設立的目的的不同,可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等。其中企業法人既包括在我國設立的中國法人,也包括在外國設立的、而在我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外國法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五條規定:“合營企業同稅務機關在納稅問題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按照規定納稅,然后再向上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這里的合營企業就是法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機關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時,不服另一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也可以作為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屬于其他組織。但從我國現行法的實際情況看,合伙組織一旦成為法人,即不再稱之為合伙組織。因此,本條所指的合伙,都是指未組成法人的合伙組織,屬于其他組織之列。進一步分析,合伙組織又可以按其登記成立的法律形式,分為依法登記為企業的合伙組織和未依法登記為企業的合伙組織。故本條將合伙組織分為合伙企業和非企業的其他合伙組織。
(1)合伙企業申請行政復議的,應當以核準登記的企業為申請人,由執行合伙事務的合伙人代表該企業參加行政復議。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因為合伙企業是依法核準登記的企業,具有自己的名稱、辦公場所及內部的組織機構,這類合伙企業已經具備了法人基本特征,具有相應的以企業的名義對外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因此可以以該企業的名義申請行政復議。同時,由于該企業在在核準登記時要確定執行合伙事務的合伙人,該合伙人是合伙企業的負責人,相當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可以對外以合伙企業的名義實施一定的行為,因此,由該合伙人作為合伙企業的代表參加行政復議,能夠有效地代表、維護合伙企業的合法權益。
(2)非企業的其他合伙組織申請行政復議的,由合伙人共同申請行政復議。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因為,非企業的其他合伙組織未經依法登記,沒有法律承認的組織機構和代表人,每個合伙人在合伙組織中承擔共同的責任,因此只有他們共同申請行政復議,才能更好地維護合伙組織的合法權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時的申請人已經不是合伙組織,而是作為共同行政復議申請人的各合伙人。
2.非合伙組織的行政復議申請人資格及其復議代表人的確且。
非合伙組織的種類很多,例如,經主管機關認可,處于籌備中的企事業單位或群眾團體;以及外國在我國設立的從事一定經營活動和社會活動而未取得我國法人資格的組織,都屬于合伙組織之外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他們申請行政復議時,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沒有主要負責人的,由共同推選的其他成員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之所以如此規定,主要是為了體現方便申請人的原則,因為對這類組織,法律并沒有規定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為了便于他們申請行政復議,賦予他們自行確定代表人的權利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如果他們在此前的日常活動中已經確立了主要負責人,則由該負責人作為復議代表人;如果他們此前并沒有明確的主要負責人,也可以由他們在行政復議時共同推選代表人。
3.其他組織變更時申請行政復議的情況。
作為申請人的其他組織不會出現生理上死亡的現象,但是也存在終止的問題,即在組織體上發生變更甚至消滅。如果其他組織受到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未及申請行政復議即告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行政復議申請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所謂“其他組織終止",是指其他組織自身的消滅和變更。‘‘消滅”是指其他組織的資格在法律上最終歸于滅失和結束而不復存在,這是其他組織終止的主要形式。其他組織消滅后其權利包括復議申請權,應當由承受其權利的組織行使。“變更",是指原有意義上的其他組織雖然已經終止,但又以新的其他組織形式出現,并且與原其他組織之間在法律上具有繼承關系。變更的主要形式是其他組織的分立和合并。“分立"是指一個其他組織按照法定程序分為兩個以上的新的其他組織。這時,新的其他組織都可能是原其他組織的權利的承受者,都可能成為申請人。“合并”是指兩個以上的其他組織,依照法定程序合并成為一個其他組織。合并后的其他組織是原其他組織的權利的承受者,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申請復議。其他組織終止以后,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樣也要承擔其義務,因而也就成為具體行政行為的直接利害關系人。為了切實保護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行政復議法》第十條規定,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其他組織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不是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其他組織,成為行政復議的申請人,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第一,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的侵犯、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其他組織已經依法終止。第二,申請人資格的被轉移人為承受已經終止的其他組織的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三,承受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遲延履行金的計算規定
2021-03-11侵權涉及非法建筑如何賠償
2021-02-02主要責任不要諒解書會坐牢嗎
2021-01-08紅字發票信息表怎么填
2021-01-25交通事故鑒定醫療終結時間期限是多久
2020-11-16哪些遺產可以繼承?
2020-11-14離婚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28以往的贍養費能要嗎
2020-12-06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有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1-08個人可以做傷殘鑒定嗎
2021-03-09合同中債權抵銷的要件是什么
2020-12-22滿足什么條件才會注冊倉單
2021-02-02案件重審可否增加訴訟請求
2021-01-20房產按比例贈與契稅怎么算
2021-03-17“國五條”解讀
2021-01-16企業要求合同變更,員工不同意如何處理
2020-11-25崗位編制取消員工,調崗員工不同意如何處理
2021-01-30勞動仲裁申請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1-01-03意外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2-06利用保險洗錢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