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事實
公民張某于2002年9月依法取得4畝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使用期限為10年。2005年2月,上級政府作出批復,批準征收包括張某4畝在內的某村100畝集體土地為建設用地。征地公告后,張某方知自己擁有使用權的4畝集體土地已被征收。后因地上附著物補償與縣國土資源局未達成協議,遂以不服征地批復為由申請行政復議,請求撤銷上級政府作出的批準征地行為。
行政復議機關受理張某提出的行政復議申請后,經過審查征地材料發現,該宗征地符合城市規劃要求,下級上報的征地材料符合有關規定,但在征地程序上存在瑕疵。
對于一個有程序瑕疵的行政行為,可以作出維持的復議決定,以維護政府的權威,但行政糾紛得不到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引發行政訴訟,使矛盾激化。如果從嚴格依法行政的角度,也可以作出撤銷重作的復議決定。但重新辦理征地手續,會給用地投資者或當地政府帶來經濟上的損失,且影響城市建設進度。為此,對于該案,簡單維持或撤銷都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能否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辦案人員了解到,申請人張某申請復議的理由雖然是不服征地批復,但最終是要求增加補償。能否協調國土資源部門與申請人,促使他們達成一個既合理、合法,又都能接受的補償協議,從而解決糾紛呢?于是,辦案人員確定了適用調解的方法解決該案行政糾紛的思路。
經過辦案人員與國土資源部門和申請人張某幾次協調溝通,終使縣國土資源局與張某就征地補償達成協議。張某向行政復議機關撤回了不服征地批復的復議申請,案件以終止審理的方式結案。該案的成功調解使張某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國土資源部門也從中總結了審批土地工作的經驗教訓,達到了多方滿意的效果。
法理分析
辦理行政案件能否適用調解,《行政訴訟法》第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行政復議法》因無明確規定,所以在理論上也認為辦理復議案件一般不適用調解。然而在實踐中,無論是法院,還是行政復議機關適用調解解決行政糾紛不乏其例。目前,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職權是人民通過國家法律賦予的,是公權,不能自由處分,必須嚴格履行行政管理的職能,不能通過調解放棄或部分放棄行政權力來換取息事寧人。另一種觀點認為,調解行政糾紛并不是放棄行政權力,是堅持原則與靈活處置的統一,是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企業破產或倒閉,單位需支付經濟補償嗎
2020-11-12信托收益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1-01-062020消費購物如何維權
2021-01-19律師詢問怎么收費
2020-12-21商標續展的作用是什么
2020-11-21交通肇事致死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26判決書是否屬于個人隱私
2020-12-11花唄部分用戶接入央行征信,上了征信黑名單怎么辦
2020-12-30信用卡違約金上征信嗎
2021-02-25轉繼承不受次數限制嗎
2021-02-03職工崗位調動的前提和程序是什么
2021-03-26員工學歷造假企業是否可以解除合同
2021-03-02境外單位是否適用勞動法下的競業限制單位
2021-01-01試用期后降薪違法嗎
2020-12-16什么樣的條件適合簽訂勞務合同
2021-03-22產假期間公司解散了怎么辦
2020-12-27勞動糾紛過多久失效
2021-01-16航空意外傷害保險怎么賠的
2021-02-24意外險的責任期限和保險期限有區別嗎
2021-03-12車輛發生保險事故如何妥善處理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