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措施是否應成為適用緩刑的決定因素,這是緩刑適用中存在的爭議性問題。目前,大致有以下兩種觀點:
持肯定觀點者認為,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審前被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采取取保候審措施,說明他們的罪行較輕,同時認罪態度較好,人身危險性較小。由于取保候審一般都采取提供保證金的方式,也有利于進行退賠或者財產刑的執行工作。此外,從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三機關的協調和配合,統一執法尺度出發,審前被取保候審的被告人一般適用緩刑也具有合理性。
持否定觀點者認為,取保候審不能等同于緩刑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可以采取取保候審的條件是: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一方面,取保候審的法定適用條件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是指一種可能性,是審判前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據對案情的了解,對被告人可能判處刑期的一種推斷,不具有審判的效力;而緩刑適用要求的法定刑期條件管制、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具有一種確然性,是法院在審判后作出的判決。此為刑期條件的不一致。另一方面,緩刑適用的實質要件是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取保候審、緩刑雖然都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但取保候審并沒有規定需要考察被告人的犯罪情節以及悔罪表現,而這正是適用緩刑的關鍵因素。如果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取保候審措施來決定緩刑適用結果的不正常現象長期存在下去,容易產生“未審先判”的不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也可能會產生公安或者檢察機關的一些辦案人員認識到了這種關聯性,為了謀取不正當利益,替被告人違法爭取取保候審機會等司法腐敗問題。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取保候審與緩刑在本質上沒有必然聯系,在審判過程中對取保候審的被告人依然要等同于在押被告人,按照緩刑適用的條件來衡量,如果他所犯之罪情節嚴重或者沒有悔罪表現,一定要變更強制措施,對其判處實刑。
筆者大致贊同第二種觀點。
對于以上的爭議性問題,應保持一種慎獨。對審判前被采取取保候審的犯罪分子適用緩刑要嚴格掌握,絕不能將取保候審等同于緩刑,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因過分強調公檢法三機關的協調與配合而放松適用緩刑的標準。而應從被告人的犯罪情節、悔罪表現等方面嚴格審查,符合條件且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方才可以適用緩刑,否則不能適用緩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支票有效期
2021-01-06合伙人鬧翻了怎么撤資
2021-01-12督促程序的實質要件有哪些
2021-02-05高速公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應該怎么處理
2021-03-03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業主要求罷免業主委員會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7懷孕期間,單位能單方調崗降薪嗎
2021-02-09產品責任險的由來和發展
2020-11-18保險公司賺錢問題的方法有什么
2021-02-02意外保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2021-01-18法院判賠精神損害,保險抗辯按序賠償
2020-12-24航空公司騙旅客下機改簽延誤應如何理賠
2021-01-24交通理賠律師要多少錢
2021-03-07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承擔被保險人的連帶責任嗎
2021-02-13誰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1-03-13什么情況下汽車淹水可以理賠
2020-11-24法院將主動審查投保人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嗎
2021-03-12保險理賠后次年保費一定會上漲嗎
2021-02-21被保險人的權力和義務
2020-11-16有關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幾個基本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