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法醫臨床鑒定標準適用
(1)道路交通事故的傷殘程度評定應按《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鑒定》(GB18667-2002)標準進行;工傷事故的傷殘程度評定應按《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GB/T16180-2014)標準進行;醫療損害傷殘程度評定應按照《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標準進行;其他人身損害的傷殘程度評定應按《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準(試行)>的通知》(浙高法(2004)264號)的要求進行。
(2)人體損傷誤工、護理、營養時限的評定,應參照GA/T1193-2014《人身損害誤工期、護理期、營養期評定規范》標準。
(3)傷殘程度評定標準中無護理依賴評定方法的,需評定護理依賴,應按《人身損害護理依賴程度評定》(GB/T31147-2014)標準評定。
(4)涉及損傷與疾病因果關系類型及參與度評定,應參照《人身損害護理依賴程度評定》(GB/T31147-2014)附錄A,傷殘評定標準中已有規定的除外。
醫臨床鑒定的定義
醫臨床鑒定(Clinicalforensicidentification),俗稱活體損傷鑒定。法醫臨床鑒定,是指運用臨床醫學和法醫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研究和解決與法律有關的人體傷、殘以及其他生理病理等醫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它的重要任務是解決與活體損傷有關的致傷性質、方式、工具及損傷程度、傷殘等級,醫療糾紛等相關問題,為司法審判提供科學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人身損傷程度鑒定、損傷與疾病關系評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評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評定、勞動能力評定、活體年齡鑒定、性功能鑒定、詐病(傷)及造作病(傷)鑒定、致傷物和致傷方式推斷等。刑事訴訟法第105條規定:“為了確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傷害情況或者生理狀態,可以對人身進行檢查。被告人如果拒絕檢查,偵查人員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檢查。檢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或者醫師進行。”活體損傷的鑒定是以活體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臨床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并解決涉及法律問題的人體傷、殘及其他生理、病理等問題。
關于法醫臨床學鑒定的概念
1、法醫臨床學是運用臨床醫學及法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并解決法律上有關活體醫學問題的一門科學。
2、法醫臨床學檢驗的對象是活體和文證。活體檢驗是為了確定被鑒定人的損傷情況、生理狀態、病理狀態及各器官功能狀態而進行的人身檢查。文證審查是鑒定人根據提供的臨床資料等書證內容進行審查分析、研究的過程。
3、法醫臨床學鑒定是通過活體檢驗和文證審查,運用法醫學的理論和技術,進行全面分析,綜合評定的過程。
4、專科檢查是指本中心開展的臨床專科檢查項目,包括眼科檢查、耳科檢查、精神病檢查等,目的是確定相關損傷及功能情況,并出具檢驗報告。
5、輔助檢查是指鑒定人在法醫臨床學的鑒定過程中,就專科問題委托本中心相關專業人員對被檢驗人或物進行的檢查。包括神經電生理檢查、精神智能狀態的評定、織病理檢驗、DNA檢驗及文件檢驗等。
6、病歷資料不全是指僅有診斷證明書或影像學報告,而無被鑒定人詳細記錄和影像學資料,不能全面反映被鑒定人傷情或病情的情況。
鑒定原則
1、應使用無創性檢查方法,對于必須使用有創性檢查方法的,應提前向被鑒定人說明。
2、在活體檢驗中,禁止使用一切足以造成危險、侮辱人格或有傷風化的行為。
對涉及功能的損傷程度鑒定,原則上應在損傷后的三個月以后進行。傷殘程度鑒定原則上應在傷后3-6個月以后進行評定。
3、單純以文證審查方式出具鑒定文書的,應具備下列條件:被鑒定人因客觀原因確定不能接受檢驗的;符合損傷程度評定標準中以原始損傷鑒定的規定;經送檢驗單位確認的文證資料真實、可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手腕功能鑒定評殘
2021-01-22個人注冊商標的流程及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1-01-06共同過失犯罪的范圍與要件
2021-01-17喪葬費、死亡撫恤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1-02-14交通事故索賠需要準備哪些醫療費證據
2021-01-15能不能打電話自首、電話通知到案是自首嗎
2021-02-19撫恤金的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02合同法欺詐能解除合同嗎
2020-11-21學生在學校摔斷胳膊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10勞動者月中入職當月是否有工資
2020-11-22競業限制的補償金包含在在職工資里是否違法
2020-11-21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20年后勞動關系會自動解除嗎 該案已中止審理 等待中院類似案例
2021-01-18人壽保險理賠的時效是多久
2021-02-23意外死亡沒有報警保險可以理賠嗎
2020-12-28兩車撞痕不符保險理賠遭拒
2021-01-26如何認定事故理賠費
2020-11-29如何挽救盜搶損失
2021-02-25承包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3-22土地承包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