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傳、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第五十七條規定:“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以下規定:(一)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但在司法實踐中,監視居住這一強制措施卻并未被普遍運用,即便運用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對犯罪嫌疑人的異地監視居住方面。
公安機關在對某些跨地區作案的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對一些非本地的犯罪嫌疑人在其被抓獲以后,出于辦案的方便及審查的快捷等因素的考慮,一些基層刑偵部門往往對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采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其監視居住的方法是將該犯罪嫌疑人看押在公安機關所指定的場所,接受訊問。在被監視居住期間,出于辦案需要及安全的考慮,犯罪嫌疑人與外界相對隔絕,行動自由在公安機關監控之下,事實上,這樣的監視居住與完全被剝奪人身自由的刑事拘留或逮捕等強制措施無異,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是被關押在專司收押、看管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看守所,而另一個則被以監視居住的名義被看管在公安機關指定的場所。
這樣的監視居住一是于法無據,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雖然被監視居住,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居所內尚有人身自由實質要求。二是增加了辦案單位負擔,辦案單位往往要指派專門人員進行二十四小時看管,被監視居住的對象基本沒有活動的余地,辦案人員也不堪重負。三是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由于被監視居住的對象是在公安機關所指定的居所,一方面因無提審手續及程序的限制使偵查人員可以隨意提審或任意延長審訊時間,同時還可能由于被監視居住對象的抵抗會招致辦案人員的打罵或者刑訊;另一方面,因我國刑事訴訟法未明確規定被監視居住的天數可以折抵刑期,故而被監視居住對象被監視居住的時間有時難以抵算刑期。
出現上述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法律對于異地監視居住的相關規定尚不夠規范。故筆者建議,對異地監視居住應加以規范:首先應加強對異地監視居住的審批,明確適用范圍,并對異地監視居住的所應采用的形式加以明確;其次要限制異地監視居住的時間;再次應明確規定對于因被采取監視居住強制措施而完全喪失人身自由的,被監視居住的天數應在罪犯的刑期中予以扣除,以確實保障被監視居住對象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被起訴股東清償責任怎么分配
2021-01-22如何打醫療事故官司
2021-01-17股權是否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方式
2020-11-28什么是網簽,網簽有什么好處
2021-01-21拆遷安置房繼承后如何過戶
2021-01-14訴訟離婚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1-03-14行政處罰書下達多久可以執行
2021-02-26單位是否有權收回員工集資房
2020-11-30房產證可以抵押給個人嗎
2021-03-08個人銷售住房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3-09不簽勞動合同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單位應當承擔什么法律后果?
2021-03-24勞動合同試用期的法律規定
2021-02-06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是如何的
2021-01-28人身保險合同是定值保險合同嗎
2020-11-26保險合同變更中的三個關鍵詞
2021-01-23保險合同中或字引發了一場官司
2020-11-29意外死亡沒有報警保險可以理賠嗎
2020-12-28保險理賠需多少時間才能到賬
2021-01-25為什么保險合同會終止
2021-01-24保險是先用交強險賠付嗎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