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五十三條和《合同法》對不可抗力的定義:
本法所稱的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二、合同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怎么辦?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否屬于不可抗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2020年2月10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就疫情防控有關問題答記者問中,明確答復,當前我國發生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于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于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實務中,也可以參考2003年非典型肺炎期間最高人民法院確認非典疫情屬于不可抗力的判例(2011 民申字第199號民事裁定書2016最高法民再220號民事判決書)。
2.疫情能否作為合同不能履行的免責事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故不可抗力是否免責,需要根據合同的具體性質、內容、履行情況以及受疫情影響的程度等綜合分析。
一般來說,流行病、瘟疫等構成通常意義上的不可抗力,但若以之作為不可抗力免責事由的,需是該疫情對合同正常履行造成重大影響;且在疫情爆發后簽訂合同的不能主張不可抗力因素免責;當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后未及時履行通知義務的,對于未及時通知造成的損失擴大部分不能免責。
3.合同相對方能否因疫情導致合同不能履行而解除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當疫情構成不可抗力事件,對合同履行產生了影響后,根據影響程度應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若直接導致合同根本目的不能實現的,可以解除合同。
4.合同一方能否因疫情因素要求中止合同履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故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在對方因疫情導致出現前述法律規定的情形時,可以要求中止履行合同。
5.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否通知對方,是否應提供證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6.與不可抗力事件相關的證據主要有哪些?
不可抗力事件的發生、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事實,需要提供證據證明。一般來說,政府部門的文件(如通知、命令等)是有力的證明材料,如受疫情影響,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的通知》延長春節假期、《成都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通告2020第3號)要求部分行業企業經批準后方能復工等。
此外,向合同相對方履行及時告知義務的證據,也是重要的證明材料,建議采取書面形式通知,包括如當面送達的簽收文件、郵寄存根等能夠記載通知信息的書面文件。
7.因疫情封路、封鎖能否作為合同不能履行的免責事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但是,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疫區封鎖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并宣布。同時參考“非典”時期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在防治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間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執行工作的通知》規定,因政府及有關部門為防治‘非典’疫情而采取行政措施而直接導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于‘非典’疫情的影響致使合同當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糾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和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妥善處理。所以,政府部門為防止疫情擴散,經特定程序對特定區域采取封路、封鎖等防控措施的,是基于對社會公眾安全考慮,亦有法律依據,受封路、封鎖影響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可主張不可抗力免責。
若是私自封路、封鎖,則屬于違法行為,不屬于不可抗力。
8.合同中未約定不可抗力免責條款,或者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如何處理?
不可抗力屬于法定免責條款,當事人即使未約定不可抗力免責條款或者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并不能排除不可抗力免責相關權利的行使。在符合法定不.可抗力免責條件情況下,當事人仍可以直接根據法律規定,主張不可抗力免責。
9.因疫情無法主張自己權利,能否以疫情為由主張訴訟、仲裁時效中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三條規定,因采取突發事件應對措施,訴訟、行政復議、仲裁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的,適用有關時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規定,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我國民法總則一百九十四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等事由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可見,構成訴訟時效中止,須是在訴訟時效屆滿前六個月內發生法定中止事由,致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為此,四川省高院出臺《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指導意見》第12條規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或者被依法隔離人員,不能及時行使民事請求權的,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三條,適用有關時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規定。
另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人社廳發明電[2020] 5號)第三條,因受疫情影響造成當事人不能在法定仲裁時效期間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
綜上,構成時效中止必須是受疫情影響造成權利人在客觀上無法行使請求權。現在雖然是疫情期間,但是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等的網上訴訟(仲裁)服務中心、具備網上立案功能,當事人足不出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立案的,或者相關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符合相關疫情防控規定和要求,采取其他方式可予立案的,權利人并非不能行使請求權。因此,若疫情并不影響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則不構成時效中止。
而且,在信息發達的當今社會,主張權利的方式除傳統的線下催要、起訴或申請仲裁之外,還有短信、電話、郵件、微信等各種方式,可通過不同的方式主張自己的權利,并留存主張權利的相關證據,可以確保訴訟時效中斷而不至于過期,自身的權利依法能夠得到法律保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政府可以實施強制拆遷嗎
2021-02-05法律是如何規定股東直接訴訟的
2020-12-05注冊公司手續是怎樣的
2021-01-20特殊合同的訂立方式
2020-12-03欠條模板是怎樣的
2020-12-11破產債券移送管轄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26訴請解除合同可以撤回嗎
2021-01-22公司連續加班是否違法
2020-12-04離婚協議滿三年了還能追溯嗎
2021-02-03軍人撫恤金可以定期發放嗎
2021-03-19單方承諾是否構成連帶責任擔保
2021-03-01勞動合同變更期限是不是可以續簽
2021-01-07保險合同的概念和特點是什么
2021-01-01保險合同違約和侵權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6承包經營權流轉未經村委會備案的法律效力有什么問題
2021-03-21未簽訂書面的土地承包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6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原則有哪些,以及有哪些方式
2020-11-18農村機動地管理辦法
2021-02-16土地出讓金的返還費用有哪些
2021-01-20拆遷兩年以上的農民算不算城鎮居民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