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被告人廖某因瑣事與同住一屋的被害人甘某(十五歲)發生爭執,當甘某欲離開時,被告人廖某不讓甘走,并將窗戶打開,同時對甘某說:“你要走就從窗戶跳下去!”甘某即從床鋪跳到窗臺上,同屋的高某連忙上前扯住甘某的衣服勸其不要跳樓,被告人廖某用手拉扯高某的衣服說:“不要管她,讓她跳!”,甘某即從四樓窗戶跳下。甘某跳樓后,被告人廖某積極施救,把甘某送往醫院搶救,甘某因搶救無效死亡。[分歧]對被告人廖某的上述行為如何定性?存在二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廖某的行為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理由是:被告人廖某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被害人甘某死亡的結果,雖然不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但是卻抱著放任的態度。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廖某的行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被告人廖某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被害人甘某死亡的結果,雖然不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才造成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評析]過失致人死亡同間接故意殺人有時難以區分。它們的共同點是:都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并且都不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區分兩者的關鍵在于查明行為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是輕信可以避免,還是抱著放任的態度。審判人員應當圍繞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對死亡結果發生所持的心理態度,進行深入調查和全面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筆者認為,對于這樣一起在對被告人犯罪主觀心理態度的判斷上較難界定的案件,應當著重把握以下兩個關鍵點:一、準確把握間接故意殺人與過失致人死亡的區分要素間接故意殺人與過于自信的過失導致的過失致人死亡主觀要件的區分,是準確把握兩者界限的重點。兩者的共同點在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但行為人在主觀上并非積極追求該結果的發生。兩者的區別在于主觀心理態度不同,這一主觀心理態度上的區別包括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后果發生的心理預見。間接故意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人對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結果的預見都是一種可能性的預見。但兩者在預見可能性發生的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雖然預見到發生的可能性,但其主觀上認為不會發生的可能性更大,而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對發生可能性的程度并沒有判斷,在主觀上他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特定目的的實現。但從實踐來看,認識因素更多的表現為主觀心理活動,較難認定。因此要把握兩者的界限,更重要的還是要把握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所預見到的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的一種主觀愿望。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行為人都不希望和追求危害結果發生,但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具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愿望的。而間接故意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具有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一種放任的態度。在把握間接故意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上,對“放任”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準確理解兩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區別,還必須對“放任”作進一步的分析。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的“放任”態度,有兩層含義:一是行為人雖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不設法防止其發生,而是采取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二是行為人這種放縱結果發生的態度,是因為其希望借助其行為實現其他特定目的的愿望過于強烈,使其達到不計危害結果發生的程度。二、準確運用證據及客觀事實來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資糾紛有精神賠償嗎
2021-02-28勞動者不同意調崗降薪該如何
2021-03-12知識產權貫標認證幾年有效
2021-02-18死緩減刑后最低執行期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07婚前隱瞞債務是詐騙嗎
2020-11-26室內噪聲檢測標準有哪些
2021-02-19領養孩子長大了可以斷絕關系嗎
2020-12-25解除合同存在欺詐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1-13主合同解除后擔保合同還有效嗎
2021-02-12反擔保合同的效力與實現條件
2020-12-09培訓班的安全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6家長把學生打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6勞務合同和務工證明有什么區別
2020-12-26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怎么賠償
2020-11-18企業退休養老金相關規定是什么
2020-11-09離職證明中注明無勞動糾紛是不是就不能要求補償金
2021-01-07離婚訴訟中人壽保險的價值怎樣確定
2021-02-06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航班延誤險延誤時間如何計算
2020-11-23保險格式合同有沒有效 誰說了算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