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復核制度的溯源,最早可以到漢代,漢代經過秦朝的發展,已經建立了初步的司法體系,在偵查、訴訟、審理、判決、上訴、執行等方面已經有了規范體系的雛形,在判決的執行方面,漢代規定了重大案件須經皇帝裁決后方可執行,一般案件郡、縣執行的制度,其中也包括死刑的執行,這應該是最早的關于死刑復核的規定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漢代獨尊儒術,董*舒倡導春秋決獄,提出“順天行誅”,也就是規定春、夏不的執行死刑,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執行。這就給囚犯自證清白留有一定空間,也算是對執行死刑的一種限制了。死刑復核制度的形成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魏*帝青龍四年詔:“廷尉及天下獄官,諸有死罪具獄以定,非謀反及手殺人,待語其親治,有乞恩者,使與奏”。南朝也曾規定“其罪甚重辟者,皆如舊先上”。北魏律規定“諸州國之大辟,皆先報乃施行”,“當死者,部案奏聞”,又“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詞怨言乃絕之”,可見當時不僅允許囚犯上請復核自己的罪行,而且還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死刑復核權在于皇帝和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手中,這當然有封建獨裁者對國家控制的需要,但是在另一方面的確對死刑制度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隋唐時代,特別是唐-律,是中國法律司法制度發展的一個高峰,在繼承和發揚前期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全面的完善了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為中國后世幾千年的法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在這一時期,唐-律對死刑復核程序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唐代死刑案件,通常先由中央有關部門復查,然后報請皇帝裁定。又規定死刑執行前必須進行復奏。貞觀初年,唐*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改在京死刑三復奏為五復奏,即決前一日兩復奏,決日又三復奏。各州的死刑案件仍實行三復奏,但犯“謀反”等危及統制的重罪一復奏即可。《永徽律疏》以法律形式規定了三復奏制度,同時規定,“不待復奏報下而決者,流二千里”;“期限未滿而行刑者,徒一年”。由此可見,唐-律已經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死刑復核制度,不但規定了死刑復核的實體制度,更突出了程序規定,對違反這一規定的官員處以刑罰,從而保障了罪犯獲得死刑復核的權利。此外,唐朝建立健全了御史臺制度,開始了司法監督體制的建立,對司法公正起到了保障作用,這也從一方面保證了死刑復核權得到有效的實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要約,什么是要約邀請?
2020-11-08刑事案件二審庭審流程是什么
2020-12-23報銷款是否屬于勞動糾紛
2021-02-21被辭退簽字了還能仲裁嗎
2021-02-12債務人失蹤后怎么討回債務
2020-11-12怎么樣才能保護老字號
2020-12-02最新企業破產法全文
2021-03-11引起效力待定的原因是什么
2020-11-08公示催告的管轄
2021-01-28安徽省2013年交通事故十級傷殘賠償標準
2021-03-02什么是探視權,怎么終止探視權
2021-03-11出國留學生怎樣結婚
2020-12-15婚姻自由原則的內容
2021-01-18宅基地侵權糾紛答辯狀如何寫
2020-11-14企業勞務外包如何進行
2020-12-17員工被無故辭退如何維權
2021-03-18勞動仲裁兩個被申請人歸哪個管轄
2021-01-15意外險哪時候理賠
2021-02-05貨物運輸保險有哪些基本特征
2020-12-03如何認定第三者損害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