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履行能力是什么意思?
合同的履行,指的是合同規定義務的執行。任何合同規定義務的執行,都是合同的履行行為;相應地,凡是不執行合同規定義務的行為,都是合同的不履行。因此,合同的履行,表現為當事人執行合同義務的行為。當合同義務執行完畢時,合同也就履行完畢。
二、如何確定是否喪失合同履行能力
先履行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
(一)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原因有:
1、財產顯形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2、喪失商業信譽;
3、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勞動能力;
4、給付特定物的債務中,該特定物喪失;
5、其他情形。
(二)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發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在大陸法系各國,后履行方財產顯形減少應發生于何時,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訂立后財產顯形減少,如德國、瑞士等民法采用;二是訂立時財產已減少,如奧地利民法第165條規定。第一種立法例較為妥當。因為若訂立時后履行方財產已減少,先履行方已知或因過失而不知,主觀上有過錯,應當承受不利,沒有必要保護,非因過失而不知,可以重大誤解或受欺詐為由主張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后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應發生于何時,筆者認為,在解釋時采用第一立法例較為妥當。
(三)先履行方對事實負有舉證責任。先履行方主張不安抗辯權,必須有對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確切證據,而不能憑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將會因擅自中止合同履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
不安抗辯制度的構成要符合嚴格的條件,要防止當事人濫用。我國合同法規定了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應負擔兩項附隨義務,即通知義務和舉證義務。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方不能履行合同而中止自己的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有主張不成立而承擔違約責任的危險。
公民都是會與他人發生一些約定,在約定后也是可以通過簽訂合同來規范雙方的具體行為,如果雙方在合同簽訂后,其中一方做出違約的行為后,另一方也是可以依法申請索要賠償,如果一方沒有合同履行的能力后,或者發生了重大的事故后,另一方也是可以申請合同無效。
合同履行期限約定不明如何處理
合同履行情況有哪些
出現合同履行糾紛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因病住院公司解除合同怎么補償
2021-03-25法律援助辯護的種類和適用情形
2021-02-10申請人能否撤回專利權授予申請
2020-12-01老公與其他女人同居 是否構成重婚罪(以夫妻名義生活沒有領結婚證)
2021-03-05發生車禍有傷員怎么賠償
2020-12-12怎樣擬定婚前協議才會有效
2020-11-13怎樣寫婚外情離婚起訴書
2020-11-11單方終止勞動合同關系是否繼續存在
2021-02-05如何處理員工擅自離崗的事件
2021-03-09如何區分勞動關系勞務關系
2021-03-24被收購公司孕婦員工怎么辦
2020-11-23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亮點解讀
2020-12-31免責條款未說明被罰,保險人說明義務履行主體是什么
2020-12-26保險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21對無過錯車主未投強制險應如何擔責的思考
2020-12-12如何給年老父母養老上保險
2021-01-22如何進行保險理賠保險公司可以免責的情形
2020-11-23車禍保險理賠具體費用是多少
2021-03-17保險合同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021-02-07